第270章 金秋蟹宴的暗伤(2 / 3)
妇的手,去抽薛家的耳光。
薛宝钗垂侍立,那些话如同淬了毒的针,根根扎在心上,面上却静若古井。
她只是死死攥紧了袖中的指尖,指甲几乎嵌进肉里,硬生生将那翻涌的难堪与刺痛压了下去。
听见?自然字字入耳。
回应?她只当一阵穿堂风刮过。
为了留在贾府,这点唾面自干的功夫,她早已锤炼得炉火纯青。
自那日贾母一行离开蘅芜苑,薛宝钗便似一缕青烟,悄然消散在游园的人潮之后。
她把自己关在雪洞般的屋子里,是啃噬那些艰深的书卷,还是独自舔舐伤口,无人知晓。
她只是在避,避开那老太太可能投来的任何一道目光。
风暴暂歇,自救便开始了。
第40回末尾,蘅芜苑那空荡荡的屋子,竟已悄然摆上了几件古董,笨拙地填补着那刺眼的空旷。
第45回,潇湘馆的秋雨缠绵,薛宝钗披着蓑衣,亲自捧了一包上等燕窝送到林黛玉榻前,温言细语,一副知心姐姐的温婉模样。
目标转换得清晰而迅——史湘云这根刺碰不得了,那就直攻情敌的心防。
此刻的燕窝,甜润中尚不露半分狐狸尾巴的尖芒。
直到第77回,王夫人为寻人参焦头烂额时,薛宝钗在一旁淡淡一句:“这东西虽然值钱,究竟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
若用这‘大’字,可是宝玉说的‘太费事’了?依我看,就是老太太那里收着的人参,日子久了,怕也早化成了灰,失了药性。”
这话,像一把裹了丝绒的薄刃,轻轻巧巧递了出去,既刺向贾母的“老朽自私”
,又稳稳落入了王夫人的掌心——一份无声却分量十足的投名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74回,抄检大观园的风暴席卷各院,蘅芜苑却奇迹般地风平浪静。
然而风暴甫定,薛宝钗便毫不留恋地收拾箱笼,决然搬离了这个是非之地。
这迅疾得近乎仓皇的撤离,何尝不是对王夫人最直白的效忠姿态?
她这一连串的辗转腾挪,自以为隐秘无声,却不知早已悉数落在贾母那双洞若观火的眼里。
老太太心中冷笑,她看得太透:这丫头,面上越是淡得似水,心里头便越是藏着看不见的狠厉。
那场金秋的螃蟹宴,终究如投入深潭的巨石,激起的岂止是几圈涟漪?它搅动的是一场无声的阶级海啸。
在贾府主子面前炫富,本就是不可饶恕的原罪。
贾府为元春省亲可以挥金如土,耗去三百万两白银,那是天家体面,是泼天富贵的气派。
薛家不行。
薛家的越界炫富,就是在用铜臭狠狠扇向贵族阶级那张金玉其外的脸。
薛宝钗更是精准地踏爆了贾府两条最致命的高压线——插手史家事务,那是血缘的禁区;架空宴会主权,那是管家的禁区。
贾母能容得下王熙凤指缝里漏下的银子,能纵着宝玉在学堂胡闹,却绝不能容忍一个外人,试图撬动贾史两姓那盘根错节的根基。
当薛宝钗独自枯坐在她那已摆满古董、却依旧透着寒意的蘅芜苑中时,那杯冷透的残茶映着她晦暗不明的眼神。
她或许终于品出了一丝真味:那场盛宴的金杯玉盏,早已在无形中将薛家钉死在“高级佣人”
的耻辱柱上。
贾母用一场缺席的游园,一场沉默的驱逐,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审判。
这审判只有一个冰冷的答案:商门之女,永远也算不清贵族圈里那本沾着血、连着筋的政治账。
薛宝钗搬离大观园后,并未就此偃旗息鼓。
她深知在这复杂的贵族圈子里,若不奋起反击,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