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那面照妖镜(1 / 4)
大观园的秋色浓得化不开,金桂的甜香浮在雕梁画栋间,带着一种醉生梦死的黏腻。
贾母歪在临窗的榻上,指尖拨弄着一串沉香木佛珠,眼皮半阖着,听鸳鸯轻声回话:“老太太,前头传话,周瑞家的又领了那刘姥姥来了,带着些新摘的瓜菜。”
佛珠在枯瘦的指间一顿。
贾母缓缓睁开眼,窗外一片金箔似的银杏叶打着旋儿落下。
来了,这面她等了许久的镜子。
“哦?是上回那个知趣的老人家?”
贾母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松快,“快请进来我瞧瞧。
这府里,缺的就是这样有年纪、有阅历的老亲戚说话儿。”
鸳鸯应声去了。
贾母的目光掠过窗外如画的园景,心却沉甸甸地压着府里日渐空虚的账目,儿孙们不知柴米贵的嬉笑,还有王夫人昨日请安时,眼底那抹对娘家这拐了十八道弯的穷亲戚的尴尬与轻慢。
王熙凤那丫头,伶俐是伶俐,待人接物终究是浮了些,嫌贫爱富的名声传出去,史侯府的脸面和王夫人的体统往哪儿搁?
不多时,刘姥姥被引了进来。
一身浆洗得白的粗布衣裳,袖口打着补丁,脸上是风吹日晒的沟壑,却带着庄稼人特有的、生机勃勃的局促和讨好。
“请老太太安!”
刘姥姥扑通就要跪下行大礼。
“快搀起来!”
贾母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朝鸳鸯递了个眼色。
鸳鸯会意,早已上前一步稳稳扶住刘姥姥的胳膊。
贾母的目光越过刘姥姥花白的头,落在后面跟进来的王夫人脸上,清晰地捕捉到儿媳眼底一闪而过的惊讶,随即是如释重负的感激。
王夫人紧走两步上前,声音都松快了几分:“老太太疼人,还不快谢过。”
“老亲家,坐近些。”
贾母拍了拍身侧的软垫,“我正闷得慌,想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说话儿呢。
听说你是从乡下来?那地方好,接地气儿,快给我讲讲,田里的稻子这会儿该抽穗了吧?庄户人家都忙些啥?”
刘姥姥受宠若惊,屁股只敢挨着半边软垫,听贾母问起农事,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话匣子打开,从春种秋收说到冬日里如何腌酸菜防冻疮,粗糙的手还比比划划。
贾母听得专注,不时颔,出真心实意的笑声,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
王夫人侍立在一旁,看着婆婆如此抬举自己娘家的“穷亲戚”
,腰杆不自觉地挺直了,脸上也浮起一层与有荣焉的光。
一顿丰盛的午膳摆在缀锦阁。
刘姥姥哪里见过这等阵仗?碗碟是官窑细瓷,亮得能照人影子。
丫鬟捧上一个掐丝珐琅的自鸣钟,金灿灿的,当当报时。
刘姥姥眼都直了,指着那钟,嗓门不由自主地拔高:“哎哟我的老天爷!
这是个啥宝贝匣子?咋还会自个儿张嘴说话呢?”
满桌的少爷小姐们,从宝玉到探春,都忍不住噗嗤笑出声来。
王熙凤更是用帕子掩着嘴,肩膀一耸一耸的。
薛宝钗端庄些,也抿着唇别过了脸。
唯有贾母,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意,目光却缓缓扫过那些年轻的笑脸,心底一声叹息:他们笑得这般理所当然,可曾想过,这“会说话的匣子”
,够庄户人家活多少年?
菜流水般端上来。
一碗小巧玲珑的鸽子蛋,莹白如玉,盛在甜白釉的莲花碗里。
凤姐儿存心要看热闹,故意递过一双沉甸甸、滑溜溜的乌木镶金四楞象牙筷给刘姥姥:“姥姥尝尝这个,最是爽口。”
刘姥姥颤巍巍地夹起一个,那金筷子又重又滑,鸽子蛋圆溜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