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沙僧的人缘(2 / 4)
于他,并且要求如来赶紧摘掉戴在他头上那令人痛苦难耐的紧箍儿,准许他就此还俗归山,从此不再受这诸多束缚与磨难。
面对如此执拗的孙悟空,如来不得不苦口婆心地好言相劝。
如来先是向孙悟空讲述了取经之路对于普度众生的重大意义,接着又郑重地承诺只要孙悟空能够协助唐僧完成取经大业,待功德圆满之后,不仅会让他坐上那象征着无上荣耀的莲台,更将加封他为佛陀正果。
经过如来一番费尽唇舌的说教与利诱,孙悟空那颗躁动的心终于渐渐平静下来,最终勉强答应重回唐僧身旁。
再看沙僧这边,情况则截然不同。
不管遭遇多大的艰难险阻、风刀霜剑,他都未曾有过半句牢骚抱怨之语,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守护在唐僧左右,一心一意履行着自己作为徒弟的责任。
不过,沙僧这般忠厚老实之人缘际会之下反倒并不太好。
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他过分憨厚耿直,只晓得死心塌地地默默付出,全然没有属于自己的半分主见。
就拿他平日里跟孙悟空相处来说吧,他老是习惯性地对孙悟空言听计从,甚至偶尔还会表现出些许巴结讨好之意,似乎生怕自己一旦提出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或建议便会惹怒孙悟空,从而招致对方的不满或者怪罪。
像这样毫无原则地委曲求全,自然而然也就难以赢得孙悟空自内心的敬重之情了。
俗话说得好:“斗争实则乃达成团结之有力途径其一,借由斗争以求取团结,如此这般,团结方才能够持久长存;反之,倘若仅是依赖于妥协让步以换取那所谓的团结,那么此种团结终究将会趋向覆灭。”
故而呀,一个人唯有牢牢地坚守住自身所秉持的立场以及原则,并在此前提之下,适度地依据事理而极力申辩、充分展露自我存在的价值,才可以切实地博得他人的认同与敬重,从而构建起坚实并且优良的人际关联。
勇于同他人产生冲突,方能够获取到真正意义上的团结。
之所以这样讲,是由于敢于冲突本身就是一种鲜明的态度。
当他人意欲跟你反目之时,他们必然会仔细权衡一下,自己究竟是否有能力承担得起反目的后果。
假如始终毫无底线地选择妥协,兴许确实能够维系住那浮于表面之上的团结假象,然而此时团结的主导权全然掌控在对方手中,只要对方心生翻脸之意,便不会存有丝毫顾忌。
很明显,沙僧对此番道理可谓一窍不通。
他总是习惯于逆来顺受,面对各种不公或是委屈时,往往选择沉默不语或者委曲求全。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非但无法换来真心实意的团结,反而还可能让别人越轻视于他,认为他软弱可欺。
长此以往下去,即便众人之间看似相安无事,可实际上彼此间的关系却如同一盘散沙般脆弱不堪一击。
陈星越想越觉得有理,正欲提笔写下自己的感悟,突然一阵眩晕袭来。
再睁眼时,现自己身处一片云雾缭绕之地。
面前站着一人,仔细一看,竟是沙僧。
“汝乃何人?为何在此思忖吾之事?”
沙僧问道。
陈星忙恭敬行礼,道出心中所想。
沙僧长叹一声,“吾一心护师父取经,只觉听从师兄吩咐便是正道,不曾想竟失了自我。”
陈星劝慰道:“如今您已修成正果,过往之事亦是修行。
后世之人读罢西游,亦能从中悟得许多道理。”
沙僧笑了笑,“但愿如此,吾虽木讷,但经此一事,也知晓了为人之道需刚柔并济。”
话毕,周围景象逐渐模糊,陈星再次晕眩。
待清醒过来,现自己仍在书桌前,手中《西游记》还翻在那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