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3章 江淹《诣建平王上书》(2 / 9)
诚:尽管遭受冤屈,江淹仍反复表明自己对建平王的忠诚,强调自己本欲为其效力,肝脑涂地,如“常欲结缨伏剑,少谢万一,剖心摩踵,以报所天”,体现出他对知遇之恩的珍视和忠诚不二的态度。
3.感慨世态:通过列举历史上众多贤才蒙冤的事例,如卞和、屈原、范雎、蔡泽等,揭示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世态炎凉,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且遭人陷害的悲愤之情。
二、艺术特色
1.用典丰富:文中大量运用典故,如“鲁连辞禄”“接舆行歌”“卞和献宝”“灵均纳忠”“绛侯幽狱”“史迁下室”等。这些典故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论述更具说服力,还巧妙地将自己的遭遇与古代贤才相类比,让建平王更易理解他的处境和心境,引起共鸣。
2.情感真挚强烈:江淹在叙述冤屈和表达忠诚时,情感浓烈而真挚。从“履影吊心,酸鼻痛骨”“是以每一念来,忽若有遗”等语句中,能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而“常欲结缨伏剑……以报所天”又充分体现其忠诚之切。这种强烈的情感贯穿全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容易打动读者和建平王。
3.善于说理:江淹借助《周易》中的语句,如“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以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道理,从哲学和道德层面为自己的冤屈进行辩解,使文章的说理更加深刻、全面,逻辑严密。
4.语言骈散结合:全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如“下官闻仁不可恃,善不可依”“退不饰《诗》、《书》以惊愚,进不买名声于天下”等。同时,又穿插散句,使文章在整齐中富有变化,避免了骈文常见的呆板,自由灵活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观点。
三、文化价值
1.反映时代文人境遇:该文从侧面反映了南朝时期文人的生存状态和面临的困境。当时政治斗争复杂,文人易因谗言而蒙冤,江淹的遭遇具有一定代表性,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命运起伏和精神世界。
2.文学价值体现:作为江淹的代表作之一,其精湛的写作技巧,如用典、抒情、说理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展示了南朝骈文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创作,尤其是骈文写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解析
1.下官闻仁不可恃,善不可依,始谓徒语,乃今知之。
-解析:“下官”是江淹对建平王的自称,谦卑地表明身份。开篇便说听闻仁爱与善良并不可依靠,一开始以为只是空话,如今亲身经历才深切领悟。此句奠定全文基调,传达出江淹因遭受冤屈,对自身秉持的道德准则产生怀疑的痛苦与愤懑。
2.伏愿大王暂停左右,少加怜察。
-解析:“伏愿”表达恭敬、诚恳的期望。江淹恳请建平王暂且停下身边事务,稍稍给予同情并明察他的冤情。短短一句,既体现对建平王的尊重,又急切地表达希望被理解、被公正对待的心情。
3.下官本蓬户桑枢之人,布衣韦带之士,退不饰《诗》、《书》以惊愚,进不买名声于天下。
-解析:江淹自谦出身贫寒,是普通百姓。“蓬户桑枢”描绘家境简陋,“布衣韦带”表明身份平常。接着表明自己退则不会用《诗》《书》粉饰来愚弄他人,进也不会刻意在天下获取虚名,强调自身质朴无华、不慕虚名的品性,为下文诉说冤屈做铺垫。
4.日者,谬得升降承明之阙,出入金华之殿,何尝不局影凝严,侧身扃禁者乎?
-解析:“日者”指往日,回忆过去有幸能出入宫廷。“谬得”是自谦,称自己得以在承明殿、金华殿行走是承蒙错爱。“局影凝严”“侧身扃禁”生动描绘出在宫廷中小心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