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2章 江淹《别赋》(2 / 10)
独具特色。剑客报士“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擦血相视”,展现其重义轻生、决绝勇敢;闺中思妇“织锦曲兮泣已尽,迥文诗兮影独伤”,刻画其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与孤独哀怨。这些形象个性鲜明,使离别之情更加具体可感。
3.优美的语言与骈文技巧:语言优美华丽,善用对偶、排比、用典等骈文手法。如“日下壁而沈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对偶工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多处引用典故,如“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分别指聂政刺韩相侠累、豫让为智伯报仇、专诸刺吴王僚、荆轲刺秦王等故事,使文章内涵丰富,增添文化底蕴。
4.结构精巧,层次分明:采用“总-分-总”结构。开篇总述离别之悲,引出下文;中间分别描写七种不同类型的离别,层次清晰,多角度展现主题;结尾总结,强调离别之情难以用笔墨形容,回应开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三、文化价值
1.文学创作的典范:《别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世离别主题创作提供范例。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如场景描写、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对骈文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2.社会文化的反映:从侧面反映南朝社会文化风貌,当时社会动荡,人们常面临生离死别,此赋所表达的离别之痛引发广泛共鸣。同时,展现了南朝文学注重形式美、追求辞藻华丽的特点,体现当时的审美风尚。
解析
1.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解析:以“黯然销魂”这一强烈的情感表达开篇,直接点明主题,强调世间最令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离别。奠定了全文哀伤悲戚的基调,让读者瞬间沉浸于离别的愁苦氛围之中。
2.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
-解析:进一步阐述离别的艰难程度,像秦国与吴国、燕国与宋国,这些国家地域相隔极为遥远,一个在西,一个在东,或是一北一南,相距千里,一旦分离,相见极为不易,突出空间距离给离别增添的沉重感。
3.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踅起。
-解析:从时间角度描述离别。有时在春天青苔刚刚滋生的美好时节分别,有时又在秋风突然刮起的肃杀之际分离。春天与秋天,一个生机盎然,一个万物凋零,不同季节的离别都蕴含着独特的愁绪,表明无论何时离别,都让人痛苦不堪。
4.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
-解析:因此,即将远行的游子肝肠寸断,内心充满了各种凄凉悲苦的情绪。“肠断”“百感凄恻”生动地描绘出游子面对离别时极度痛苦的内心状态,直接抒发其离别之悲。
5.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
-解析:描绘离别时的自然环境,风声萧萧,听起来异常凄厉;云雾漫漫,呈现出奇异的色彩。通过对风声和云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萧瑟、压抑且充满哀愁的氛围,以环境烘托游子内心的悲伤,情景交融。
6.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
-解析:“凝滞”“逶迟”形象地写出船在水边停滞不前,车在山旁缓缓而行的状态。仿佛车船也因主人的离别之情而不忍前行,实则是游子内心不舍,觉得行程缓慢,侧面烘托出离别的沉重与不舍。
7.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
-解析:船桨划动,却徘徊不前;马儿嘶鸣,声声透着寒意且久久不停。“容与”描绘船桨划动时迟缓犹豫的样子,“寒鸣”则赋予马的叫声以寒冷、哀伤的情感色彩,进一步渲染离别时的凝重与悲伤氛围。
8.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
-解析:游子面对金杯中的美酒,却无心饮用,随手将其掩盖;伤心的泪水横流,沾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