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5章 江淹《恨赋》(3 / 7)
,昧旦神兴。
-解析:黄昏时分,赵王内心波动,天未亮时就已心神不宁。这两句细腻地刻画了赵王在流放地的不安与痛苦,从黄昏到黎明,无时无刻不被忧愁困扰,体现出他内心的煎熬和对未来的恐惧。
12.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
-解析:赵王被迫与自己的艳姬美女分别,失去了曾经乘坐的金舆玉辇。通过对比赵王前后生活的巨大落差,从奢华富贵到一无所有,突出其命运的悲惨,强化了他心中的遗恨。
13.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解析:赵王摆上酒宴想要饮酒解愁,却突然悲从中来,填满了胸膛。生动地描绘出赵王借酒消愁却愁更愁的状态,将他内心的悲痛推向高潮,这种悲痛源于身份的巨变和失去一切的无奈。
14.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解析:在这千秋万岁的漫长岁月里,赵王心中的怨恨难以承受。强调赵王的怨恨随着时间推移不会消散,反而愈发深沉,永无止境,体现出其遗恨的强烈和持久。
15.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
-解析:“李君”指李陵,说到李陵投降北方匈奴,使自己名声受辱,实则身含冤屈。简要概括李陵事件,点明其降敌的行为带来的后果,以及背后隐藏的冤屈,为后文对他复杂情感的描述做铺垫。
16.拔剑击柱,吊影惭魂。
-解析:李陵内心痛苦,拔剑击打殿柱,形单影只,对着自己的影子自惭形秽。这一系列动作和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出李陵内心的悔恨、痛苦与无奈,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却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17.情往上郡,心留雁门。
-解析:李陵的情感和心思仍然牵挂着汉朝的上郡和雁门,表明他虽投降匈奴,但内心依然眷恋着自己的祖国,体现出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进一步深化了其内心的痛苦和遗恨。
18.裂帛系书,誓还汉恩。
-解析:李陵曾撕开丝绸,系上书信,发誓要报答汉朝的恩情。这一细节表现出李陵试图弥补自己过错的决心,然而身处匈奴的他,这种愿望难以实现,更增添了他的悲剧色彩和遗恨之情。
19.朝露溘至,握手何言?
-解析:“朝露溘至”比喻生命如清晨的露水般短暂易逝,李陵感叹生命即将终结时,即便与汉朝之人握手相见,又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此句传达出李陵面对生命尽头,心中充满了遗憾、无奈和无法言说的复杂情感,将其遗恨推向极致。
20.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解析:“明妃”即王昭君,当她离开汉宫时,仰望着天空,长长地叹息。“仰天太息”这一动作,生动地表现出王昭君离开故土时内心的无奈、悲伤与不舍,为她远嫁的悲剧命运定下基调。
21.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解析:随着行程,汉宫渐渐远去,而前面的关山却无边无际。通过空间距离的变化,突出王昭君越走越远,远离家乡的孤独感和前路茫茫的无助感,强化了她内心的痛苦和遗恨。
22.摇风忽起,白日西匿。
-解析:忽然狂风骤起,太阳也向西边隐匿。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变化,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烘托出王昭君此时内心的恐惧和悲伤,暗示她未来命运的黯淡。
23.陇雁少飞,代云寡色。
-解析:陇地的大雁很少飞翔,代地的云彩也失去了色彩。此句以景衬情,描绘出一片荒凉、黯淡的景象,进一步渲染王昭君远嫁途中的孤寂和凄凉,强化她对故乡的思念和身处异乡的哀怨。
24.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解析:王昭君盼望着何时能再见到君王,然而最终只能在这异域他乡荒芜老去。表达出她对故乡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