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江淹《秋至怀归诗》(1 / 3)

加入书签

秋至怀归诗

江淹

怅然集汉北,还望岨山田。

沄沄百重壑,参差万里山。

楚关带秦陇,荆云冠吴烟。

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

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

试访淮海使,归路成数千。

蓬驱未止极,旌心徒自悬。

若华想无慰,忧至定伤年。

……

赏析:

一、诗歌概述

《秋至怀归》是南朝诗人江淹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秋景为触发点,深刻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

二、情感表达

(一)开篇点题,奠定愁绪基调

1.“怅然集汉北,还望岨山田”,诗歌起笔,诗人便坦率道出自己于汉北之地,满怀惆怅地遥看故乡岨山的田野。“怅然”一词,如同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了诗人内心深处思乡的愁绪之门,为整首诗定下了忧伤的情感基调,使读者迅速沉浸于诗人的思乡氛围之中。

(二)描绘秋景,烘托思乡之情

1.“沄沄百重壑,参差万里山。楚关带秦陇,荆云冠吴烟”,诗人泼墨绘就一幅气势恢宏的山水长卷。众多沟壑中,水流汹涌澎湃,山峦连绵起伏,高低错落,延绵万里。楚地的关隘与秦陇相连,荆州的云气凌驾于吴地的烟霭之上。宏大壮阔的景象,不仅展现出空间的广袤无垠,更以其浩瀚反衬出诗人个体的渺小与孤独。在这茫茫天地间,故乡遥不可及,诗人的思乡之情愈发深沉浓烈。

2.“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诗人将视角从宏观的山川转向细微之处。荒僻的水边,草色渐渐收敛,木叶纷纷飘落,铺满了长长的河川。草色的衰败与木叶的凋零,营造出一种萧索、凄凉的氛围,象征着时光的无情流逝。诗人客居异乡,眼见年华老去,归期却依旧渺茫,这秋景进一步强化了他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愁。

(三)巧用典故,深化思乡情感

1.“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诗人巧妙运用屈原《九歌·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典故。在原诗中,湘君苦苦等待湘夫人降临而不得,此处诗人以湘君自比,将自己漂泊异乡难以归乡的心境融入其中。在这秋意浓浓的时节,美好的景色反而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情思,他为时光的流逝、归乡的无期而伤感,使思乡之情在典故的映衬下更为深沉、悲切。

(四)直白倾诉,尽显无奈与痛苦

1.“试访淮海使,归路成数千。蓬驱未止极,旌心徒自悬”,诗人直白地倾诉自己试图向淮海使者打听归乡之路,却得知路途竟有数千之遥。自己如同蓬草一般,在漂泊的路途上辗转不停,那颗急切归乡的心,只能徒然高悬。“蓬驱”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漂泊无依的状态,“徒自悬”则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面对归乡无期时的无奈与痛苦,将思乡却不得归的复杂情感抒发得极为真切。

(五)忧虑未来,愁绪绵延无尽

1.“若华想无慰,忧至定伤年”,诗人深知,即便在想象中借若木之华的美好来安慰自己,也难以真正慰藉内心那浓浓的忧愁。长期的忧愁与焦虑,必然会对自己的年华造成伤害。这两句点明了忧愁对身心的损害,将愁绪从当下延伸至对未来的担忧,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留给读者无尽的思索与感慨。

三、艺术特色

(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整首诗围绕秋景展开,诗人巧妙地将思乡之情融入到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之中。无论是宏大的山川,如“沄沄百重壑,参差万里山”,还是细微的草木,如“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都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秋景的壮阔与萧索,与诗人内心的孤独、思乡之情相互映衬,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使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