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江淹《迁阳亭诗》(1 / 4)
迁阳亭诗
江淹
揽泪访亭候,兹地乃闽城。
万古通汉使,千载连吴兵。
瑶涧夐崭崒,铜山郁纵横。
方水埋金雘,圆岸伏丹琼。
下视雄虹照,俯看彩霞明。
桂枝空命折,烟气坐自惊。
剑径羞前检,岷山惭旧名。
伊我从霜露,仆御复孤征。
楚客心命绝,一愿闻越声。
……
赏析:
《迁阳亭诗》是江淹行旅闽地时所作,通过描绘迁阳亭周边的山川形胜、历史文化,融入个人的羁旅情思,展现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一、开篇悲起,点明行迹
“揽泪访亭候,兹地乃闽城”,诗人起笔就以“揽泪”这一极具感染力的动作,将自身的悲痛情绪直白地呈现出来。“访亭候”点明所处之地为迁阳亭,“兹地乃闽城”明确地点,为全诗奠定了愁苦基调,同时引出读者对诗人悲伤缘由的好奇。诗人为何揽泪?是因远离家乡,还是仕途不顺?这种开篇方式迅速抓住读者注意力,引领读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历史钩沉,凸显底蕴
“万古通汉使,千载连吴兵”,从时间的广度上追溯闽城的历史。自古以来,这里便是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与汉使的往来见证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而千年间与吴地的军事关联,又彰显出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两句诗使闽城超越了单纯的地理概念,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重要坐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它让读者联想到,在这片土地上,曾有使者奔波、士兵征战,无数的故事在岁月中悄然上演,从而为诗歌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
三、自然胜景,壮美奇谲
1.“瑶涧夐崭崒,铜山郁纵横”:此句聚焦自然景观,“瑶涧”把山涧比作美玉,不仅体现其清澈,更赋予一种高贵、纯净之美。“夐崭崒”进一步刻画山涧的幽深和两岸山峰的高耸险峻,“夐”突出其深邃辽远,“崭崒”则强调山峰的陡峭挺拔,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铜山”一词给人以坚实厚重之感,“郁纵横”描绘出山脉连绵起伏、纵横交错的雄伟态势,山脉像是大地的脊梁,展现出闽城山川的雄浑壮阔,凸显大自然的磅礴气势。
2.“方水埋金雘,圆岸伏丹琼”:诗人细致入微地雕琢闽城山水细节,“方水”与“圆岸”从形态上形成对比,方显规整,圆显灵动,这种对比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和谐美感。“埋金雘”“伏丹琼”运用比喻,将水中和岸边的景物比作珍贵的颜料与美玉,“金雘”“丹琼”色彩绚烂,形象地描绘出闽城山水色彩的斑斓绚丽,仿佛一幅天然的彩色画卷,每一处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展现出大自然的精妙笔触。
3.“下视雄虹照,俯看彩霞明”:诗人转换视角,从高处俯瞰,“下视”和“俯看”强化了视角的独特性,让读者仿佛跟随诗人的目光一同俯瞰大地。“雄虹照”描绘出彩虹如同一道雄伟的桥梁横跨天地,光芒映照大地,“彩霞明”则展现出五彩斑斓的云霞明亮绚丽,虹与霞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奇幻壮丽的画面。这不仅使画面色彩更加浓烈丰富,而且富有动态感和层次感,将闽城自然景观的壮美奇幻推向极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
四、感怀身世,羁旅哀伤
1.“桂枝空命折,烟气坐自惊”:“桂枝空命折”巧妙化用典故,在古代文化中,折桂枝常象征着科举及第、获取功名,是文人追求的目标。而“空命折”三个字,却饱含无奈与失落,诗人虽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却仿佛总是徒劳无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诗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烟气坐自惊”进一步描绘诗人的心境,面对山间升腾的烟气,本是平常之景,此时却让诗人无端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