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萧衍《赠逸民诗?其三》(2 / 3)
/p>
-解析:“是代”指每个时代,“皆有”表明都存在。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是每个时代都应该像有“河出图”“岳降神”这样的祥瑞和贤才出现。这是诗人基于传统观念和对历史的认知,得出的普遍性结论,即贤才的出现是各个时代共有的现象,为下文阐述当下时代贤才的状况做铺垫。
4.何代无人
-解析:这是一个反问句,“何代”即哪个时代,“无人”指没有贤能之人。诗人通过反问,加强语气,强调每个时代必然都有贤能之人存在。这一观点与前句“是代皆有”相互呼应,再次突出贤才存在的普遍性,引发读者对贤才在不同时代境遇的思考。
5.怀宝迷邦
-解析:“怀宝”寓意着一些人拥有如珍宝般的才华、品德或能力;“迷邦”原指使国家迷乱,这里可理解为这些贤才选择隐居,没有将自己的才能用于国家治理,从而使国家错失他们的辅佐,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一种发展的困境。此句描绘了当下存在的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有贤才,另一方面贤才却未为国家效力,为下文探讨贤才隐居的原因埋下伏笔。
6.高尚隐沦
-解析:“高尚”体现这些隐居贤才的自我追求和道德境界,他们以一种超脱世俗的姿态,坚守自己的高尚情操;“隐沦”则明确表明他们选择隐居的生活方式,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此句进一步解释了贤才的隐居行为,强调他们并非出于消极避世,而是以“高尚”的追求为导向,选择了隐遁沉沦的生活路径。
7.价待哲后
-解析:“价”指自身价值,“待”即等待,“哲后”指圣明的君主。此句表明这些隐居的贤才认为,他们自身所具备的价值,需要等待一位圣明的君主来发掘和赏识,才能得以真正实现。这反映出贤才对君主的期待,他们渴望遇到能够理解、重用他们的君主,让自己的才华有施展的空间。
8.见须明君
-解析:“见”在这里可理解为出仕、为君主效力,“须”表示必须,“明君”同样指贤明的君主。此句与“价待哲后”意思相近,进一步强调贤才愿意出仕,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前提是必须遇到贤明的君主。这从贤才的角度,阐述了他们选择隐居不仕的重要原因,即对君主贤明程度的考量。
9.伊予不聪
-解析:“伊”作为句首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予”是诗人自称“我”,“不聪”表示不够聪慧。诗人在此以谦逊的口吻,反思自己在识别人才方面可能存在不足,认为自己不够聪慧,未能及时发现并任用这些贤才。这种自我反思体现了诗人对人才问题的重视以及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10.故阙斯闻
-解析:“故”表示所以,“阙”通“缺”,意为缺少,“斯闻”指代对贤才的了解和听闻。此句承接上句,进一步说明因为自己不够聪慧,所以在发现和了解贤才方面有所欠缺。这两句整体表达了诗人的自责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希望改变现状,积极寻求贤才,让他们为国家所用的愿望。
……
句译:
1.惟河出图:只有黄河出现河图(这一祥瑞)。
2.唯岳降神:只有山岳降下神灵(预示贤才诞生)。
3.是代皆有: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祥瑞和贤才)。
4.何代无人:哪个时代会没有贤能之人呢?
5.怀宝迷邦:有人怀有才华(如同怀揣珍宝)却隐居不仕,使国家难以受益。
6.高尚隐沦:以高尚的情怀隐遁沉沦(于世外)。
7.价待哲后:他们的价值要等待圣明的君主(来发掘)。
8.见须明君:他们要遇到贤明的君主才愿出仕。
9.伊予不聪:只是我不够聪慧。
10.故阙斯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