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范云《奉和齐竟陵王郡县名诗》(1 / 3)
奉和齐竟陵王郡县名诗
范云
抚戈金城外。解佩玉门中。
白马腾远雪。苍松壮寒风。
临泾方辨渭。安夷始和戎。
取禾广田北。驱兽飞狐东。
新城多雉堞。故市绝商工。
海西舟楫断。云南烟雾通。
罄节畴盛德。宣力照武功。
还饮渔阳水。归转杜陵蓬。
……
赏析:
《奉和齐竟陵王郡县名诗》是范云奉和齐竟陵王之作,巧妙嵌入众多郡县名,描绘出丰富的场景,展现诗人的文学才华与对时事的思考。
一、独特的郡县名嵌入
1.丰富的地理意象:诗中嵌入“金城”“玉门”“临泾”“安夷”“广田”“飞狐”“新城”“故市”“海西”“云南”“渔阳”“杜陵”等众多郡县名,构建起广阔的地理空间。这些郡县名不仅是简单的地点标识,更承载着独特地域文化,拓展诗歌意境。如“金城”“玉门”,让人联想到西北边塞的雄浑与壮阔,为诗歌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和地域特色。
2.巧妙融合于情境:诗人将郡县名自然融入诗句描绘的情境中。“抚戈金城外。解佩玉门中”,“金城”“玉门”的出现,营造出边关将士征战与生活场景,仿佛看到士兵在金城之外手持武器守卫,在玉门之内解下玉佩稍作休憩,毫无生硬拼凑之感。
二、多样场景与情感表达
1.军旅与自然场景交织:“抚戈金城外。解佩玉门中”展现军旅生活画面,传递戍边艰辛与责任。“白马腾远雪。苍松壮寒风”描绘出塞外壮美雪景,白马奔腾于雪野,苍松傲立在寒风,以景衬情,借自然之景烘托戍边将士坚韧品质。两种场景结合,丰富诗歌层次,既有戍边生活的写实,又有自然之景的渲染。
2.和平与生产的憧憬:“临泾方辨渭。安夷始和戎”,借“临泾”“安夷”两郡县名,表达对边疆和平、民族和谐共处的期望。“取禾广田北。驱兽飞狐东”描绘农业生产与狩猎场景,体现对百姓安居乐业的向往,反映当时人们对和平稳定生活的追求。
3.兴衰变迁的感慨:“新城多雉堞。故市绝商工”,“新城”与“故市”对比,“新城”城防坚固,“故市”商业凋零,通过城市兴衰变化,引发对历史变迁、世事无常的感慨,蕴含对社会发展的思考。
4.对功绩与归宿的思索:“罄节畴盛德。宣力照武功”表达对建功立业、品德高尚者的赞誉,希望以努力彰显功绩。“还饮渔阳水。归转杜陵蓬”流露出漂泊之感,以“渔阳”“杜陵”为依托,表达对归宿的渴望,思考人生的起与落、追求与回归。
三、艺术特色
1.结构清晰:诗歌虽由众多郡县名构建,但结构清晰。从边塞生活起始,经边疆和平、生产场景,到城市兴衰,再到对功绩与归宿思考,层层推进,逻辑连贯,使读者能跟随诗人笔触领略丰富内容与情感变化。
2.语言质朴而生动:语言质朴平实,却生动描绘出各种场景。如“白马腾远雪。苍松壮寒风”,简洁文字勾勒出塞外雪景,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其壮美。“新城多雉堞。故市绝商工”,质朴语言展现城市兴衰,具有强烈画面感和感染力。
……
解析:
1.抚戈金城外,解佩玉门中
-解析:这两句开篇营造出浓郁的边塞氛围。“抚戈”描绘出战士手握兵器的姿态,“戈”作为古代常用兵器,象征着战争与守卫,“抚戈金城外”表明战士们在金城之外严阵以待,肩负着保卫边疆的重任,展现出戍边生活的紧张与艰辛。“解佩玉门中”,“佩”通常指玉佩,古人常佩戴玉佩以彰显身份或表达某种情感。在玉门之中解下玉佩,或许意味着战士在紧张的戍边间隙,稍作休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