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王融《努力门诗》(2 / 3)
奠定了一种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基调。
2.精诚必至霜尘下,意气所感金石离
-情感与力量的表达:“精诚必至”突出内心的真诚与专注达到极致,“霜尘下”形象地描绘出因精诚而产生的感化力量,仿佛能让霜尘都为之落下,寓意即使细微如霜尘之物,也会被这种真诚所打动。“意气所感”强调人的意志、气概所凝聚的情感,“金石离”则表示这种强烈的情感能够使坚硬的金石分离,极言意志与情感的强大感染力。此句进一步阐释,当人全身心投入,凭借坚定的信念与激昂的意气,就能产生超乎想象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达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标,深化了努力可战胜艰难险阻的主题。
3.有子合掌修名立,时王权发美誉垂
-不同角色的努力与回报:“有子合掌”描绘的是子弟虔诚修行的姿态,这里“合掌”在宗教语境中常代表虔诚、专注。通过这种虔诚的修行,子弟能够树立起美好的名声,体现出个人通过自身努力与精神追求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与声誉的提升。“时王权发”指在位的君主适时地运用权力,施行德政、善举。当君主能够恰当发挥权力的正面作用时,就会获得民众的赞誉,美名流传。此句从个人修行与君主为政两个层面,说明无论是普通个体还是身居高位者,只要积极努力、善用自身条件,都能收获良好的结果,丰富了诗歌所涵盖的劝勉范畴。
4.昔来勤心少骞堕,何不努力出忧危
-劝诫与警示:“昔来”回顾过去,强调从过去到现在的时间跨度,提醒人们一直以来都应保持某种态度。“勤心”即勤奋用心,是对待生活、事业等应有的积极态度。“少骞堕”则警示人们要尽量减少懈怠、堕落的行为,“骞堕”表示因意志不坚而出现的消极、退步状态。“何不努力出忧危”以反问的形式,语气强烈地敦促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摆脱忧愁与危险的处境。此句直截了当地点明诗歌劝人奋进的主旨,以过去为鉴,激励当下的人们要始终保持勤奋,克服消极情绪,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困境,走向更好的生活。
5.胜幡法鼓萦且击,智师道众纷以驰
-宗教场景与象征意义:“胜幡”在佛教中象征着胜利、吉祥,是一种具有宗教寓意的旗帜;“法鼓”则常用于宗教仪式,敲响法鼓有警醒、召唤、传递佛法等意义。“萦且击”描绘出法鼓敲响时声音萦绕回荡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庄严、热烈的宗教氛围。“智师”指智慧的师长,在宗教语境中通常是佛法高深、能引导众人修行的导师;“道众”即众多的信徒。“纷以驰”表现出智师引领下,信徒们纷纷奔走的热烈场面,象征着众人对宗教真理、精神追求的积极投入与热情践行。此句借宗教活动场景,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更以这种充满活力与使命感的画面,隐喻人们在追求人生正道、真理等过程中应具备的积极态度与行动力,激励读者像虔诚的宗教信徒追求信仰一样,坚定地去追寻自己的目标。
6.有生无我俨既列,无明有我孰能窥
-佛理探讨与人生启示:“有生无我”涉及佛教的核心观念之一,即认为在世间万物(有生)之中,不应执着于个体实有的“我”,真正的智慧在于领悟“无我”的境界。“俨既列”表示这种“无我”的境界客观存在,如同摆在人们面前的一种真理,等待着人们去认识和体悟。“无明”在佛教中指愚痴、迷惑,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缺乏正确认知的状态。“无明有我”则描述了处于无明状态下,人们执着于自我的观念,认为有一个真实、独立、永恒的“我”存在。“孰能窥”以反问的方式指出,在这种无明且执着“有我”的状态下,很难洞察事物的真相和生命的真谛。此句深入佛教哲理的探讨,引导读者反思自身对自我的认知,摆脱无明和对“我”的执着,以更超脱的视角去审视人生,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与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