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谢朓《奉和随王殿下诗?其十六》(结束!!!)(1 / 3)
奉和随王殿下诗?其十六
谢朓
连漪映余雪,严城限深雾。
清寒起洞门,东风急池树。
神居望已肃,徘徊举冲趣。
栖归如迟咏,丘山不可屡。
……
赏析:
《奉和随王殿下诗·其十六》是谢朓奉和随王之作,通过描绘独特的景象,营造出深邃的氛围,传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与思绪,兼具对随王的颂美以及个人情怀的抒发。
一、诗歌意象与意境营造
1.开篇的视觉描绘:“连漪映余雪,严城限深雾”,诗人开篇勾勒出一幅独特的画面。层层涟漪中倒映着尚未消融的残雪,这一静一动的结合,既展现出水面的灵动,又凸显出残雪的冷寂。严整的城墙被深深的雾气所阻隔,“严城”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而“深雾”则增添了神秘、朦胧的氛围。此句从视觉角度出发,为全诗奠定了清冷、神秘的基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而略带寒意的世界。
2.动态与寒意的传递:“清寒起洞门,东风急池树”进一步强化了氛围。清冷的寒气从洞门涌起,“起”字生动地表现出寒气的动态,给人以扑面而来的清冷之感。东风急促地吹打着池边的树木,“急”字形象地描绘出风的力度与速度,树木在风中摇曳,更添几分凛冽。这两句从触觉和听觉方面丰富了意境,使读者能真切感受到环境的清寒与风的凌厉。
3.营造庄严肃穆与高远氛围:“神居望已肃,徘徊举冲趣”,诗人远望“神居”(可能指代随王居所,以“神居”称之,增添其神圣感),顿生庄严肃穆之情。在这样的氛围中徘徊,内心涌起高远的志趣。此句将氛围从自然环境的清冷神秘,转向一种精神层面的庄严肃穆与高远,使诗歌意境得到升华。
4.结尾的感慨与意境延伸:“栖归如迟咏,丘山不可屡”,诗人以“栖归”表达归来之意,“如迟咏”仿佛在缓缓吟唱,传达出一种悠然、略带惆怅的情绪。“丘山不可屡”则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美景难再的感慨,使得诗歌的意境在结尾处延伸出一种对生命与时光的思考,余韵悠长。
二、情感表达
1.对随王的崇敬:诗中“神居望已肃”一句,将随王的居所视为“神居”,且望之生肃,充分表达出诗人对随王的崇敬之情。这种崇敬不仅源于随王的身份地位,更在于其居所营造出的庄严肃穆氛围,暗示随王具有非凡的气质与影响力。
2.个人志趣与感慨:“徘徊举冲趣”展现出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内心产生高远的志趣,体现了诗人对自身精神境界提升的追求。而结尾“栖归如迟咏,丘山不可屡”,则透露出诗人在享受这段时光后,对时光流逝、美好难再的感慨,流露出一种珍惜与眷恋之情,使诗歌的情感更加丰富细腻。
三、艺术特色
1.多种感官结合:诗歌巧妙地运用视觉(如“连漪映余雪,严城限深雾”)、触觉(“清寒起洞门”)和听觉(“东风急池树”)等多种感官描写,全方位地营造出独特的氛围,让读者身临其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全诗以景起笔,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如清寒的洞门、急吹的东风等,逐渐融入诗人的情感,如对随王的崇敬、自身志趣的生发以及对时光的感慨等,做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使情感的表达自然而深刻。
3.用词精准:诗中用词精准巧妙,如“限”“起”“急”等动词,生动地表现出景物的特点与动态,“肃”“冲”等形容词则准确地传达出环境氛围与诗人的情感状态,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
解析:
1.连漪映余雪
-意象描绘:“连漪”即层层涟漪,展现出水面轻柔的波动,富有动态美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