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谢朓《和王着作融八公山诗》(2 / 4)
,最后抒发个人情感,层层递进,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2.用典自然:运用“微管”等典故,巧妙地融入历史叙述中,生动地展现历史事件与人物,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与表现力,却又不显得生硬。
3.情景交融:无论是开篇的山川壮丽之景,还是中间的清幽山林之景,都与历史感慨、个人情感紧密相连。景为情设,情因景生,使诗歌情感的表达更加自然而深沉,引发读者对历史与人生的共鸣。
……
解析:
1.二别阻汉坻,双崤望河澳:
解析:“二别”所指为大别山与小别山,“阻”意即阻拦、阻断,“汉坻”乃是汉水之滨;“双崤”即崤山,“河澳”表示黄河沿岸。诗人起笔便勾勒出大别山、小别山横亘于汉水岸边,崤山远远眺望黄河之畔的画面,营造出广袤无垠的地理空间感,借由这般宏大场景的描绘,巧妙地为八公山的出场蓄势铺垫。
2.兹岭复漓岏,分区奠淮服:
解析:“兹岭”明确指代八公山,“漓岏”用来形容山势高峻、峰峦叠嶂之态;“分区”意味着划分区域,“奠”有奠定、镇守之意,“淮服”代表淮河流域。此句着重刻画八公山,突出其山势险峻,强调它在地理区域划分中具有重要意义,稳稳镇守着淮河流域,凸显八公山于地域格局里的关键地位。
3.东限琅琊台,西距孟诸陆:
解析:“限”在此处意为界限,表明范围,“琅琊台”地处今山东境内;“距”为到达、抵达之意,“孟诸”是古代知名大泽,位于今河南商丘东北。此句精准阐述八公山的地理位置,表明其东以琅琊台为边界,西至孟诸泽畔,借由明确的地理标识,进一步展现八公山地域跨度的广阔。
4.阡眠起杂树,檀栾荫修竹:
解析:“阡眠”生动描绘出树木生长繁茂、枝叶相互交错的朦胧姿态;“檀栾”细腻刻画竹子修长优美、婀娜多姿的形态。此句展现八公山上树木种类繁杂,肆意生长,修长的竹子姿态优雅,相互交映成趣,营造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清幽之感的山林景致。
5.日隐涧疑空,云聚岫如复:
解析:“日隐”描绘太阳渐渐隐没的情景,“涧”指山涧;“岫”代表山峰,“复”有重叠、繁复之意。当太阳缓缓隐没,山涧仿佛瞬间变得空寂幽谧;而云雾聚拢在山峰周围,使得山峰看起来重重叠叠,增添了一种空灵虚幻、神秘莫测的氛围。
6.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
解析:“楼雉”指城墙上排列如齿状的矮墙,即城堞,“出没”描绘城堞在视野中时隐时现的动态;“送春目”表示放眼望去,无论远近皆呈现出一派春日景象。从八公山上远眺,城堞随着视角移动若隐若现,远近之处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将自然春景与人文建筑相融合,勾勒出一幅富有层次感的春日画面。
7.戎州昔乱华,素景沦伊谷:
解析:“戎州”这里特指前秦等少数民族势力,“乱华”指其入侵中原,致使华夏大地陷入混乱;“素景”代指西晋王朝,“沦”即沦陷,“伊谷”指伊水流域。此句回溯往昔历史,讲述西晋末年,前秦等少数民族兴兵犯境,使得西晋王朝在伊水流域沦陷,国家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为后续叙述八公山相关历史事件铺陈背景。
8.阽危赖宗衮,微管寄明牧:
解析:“阽危”形容国家处于极其危险、濒临灭亡的境地;“宗衮”指代谢安等朝廷中的重要大臣;“微管”化用管仲典故,以管仲比谢安,突出其重要性,“明牧”指谢玄。意即国家危在旦夕之时,全靠谢安等朝中重臣力挽狂澜,如同齐国依赖管仲一般,而谢玄则肩负起救国的重任,凸显谢氏叔侄在挽救国家于危难之际的关键作用。
9.长蛇固能翦,奔鲸自此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