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2 / 11)
“纯孝擗其俱毁,共气摧其同栾”,通过描写子女的悲痛,侧面烘托出贵妃离世带来的巨大伤痛。
5.送葬之景,强化哀伤氛围:对送葬场景的描写细致入微,“题凑既肃,龟筮既辰。阶撤两奠,庭引双輴”,庄重肃穆的葬礼仪式,“恸皇情於容物,崩列辟於上旻”,皇帝及众人的悲痛欲绝,“崇徽章而出寰甸,照殊策而去城闉”,送葬队伍浩浩荡荡出城,都强化了哀伤氛围。“经建春而右转,循闾阖而径度。旌委郁於飞飞,龙逶迟於步步”,送葬队伍行进的路线、飘扬的旌旗、缓缓前行的灵车,以及“锵楚挽於槐风,喝边箫於松雾”的挽歌箫声,无不渲染出沉痛的气氛。
6.结尾感慨,余哀不绝:“晨辒解凤,晓盖俄金。山庭寝日,隧路抽阴”,送葬结束,墓室关闭,“重扃閟兮灯已黯,中泉寂兮此夜深”,营造出阴森寂静的氛围,象征着贵妃生命的终结。“销神躬於壤末,散灵魄於天浔”,表达了对贵妃离世的无奈与哀伤,使哀伤的情绪余韵悠长。
二、艺术特色
1.用典丰富,文采斐然:文中大量运用典故,如“律谷”“龙乡”“照车”“联城”“高唐”“巫山”等,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还使表达更为含蓄委婉,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体现了南朝文学注重用典的特色。
2.铺陈细腻,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铺陈描写,从贵妃的出身、品德、宫中生活到离世后的种种场景,全方位展现贵妃的一生,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贵妃的赞美与哀悼之情。无论是对贵妃美好形象的刻画,还是对送葬场景和哀伤氛围的渲染,都细致入微,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真挚情感。
3.骈散结合,音韵和谐:文章以骈文为主,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如“诞发兰仪,光启玉度。望月方娥,瞻星比婺”“敬勤显阳,肃恭崇宪。奉荣维约,承慈以逊”等,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适当穿插散句,使文章张弛有度,避免了行文的单调,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感。
……
解析:
1.惟大明六年,夏四月壬子,宣贵妃薨
-解析:开篇直接点明时间,“大明六年”为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年号纪年,“夏四月壬子”进一步精确到具体月份与日期,清晰地告知宣贵妃去世的时间,是整个诔文叙事的起始点,奠定了庄重肃穆的基调。
2.律谷罢暖,龙乡辍晓
-解析:运用典故营造哀伤氛围。“律谷”,传说中北方山谷,邹衍吹律可使寒谷变暖,此处“罢暖”暗示因宣贵妃离世,温暖不再;“龙乡”可能指有龙出现带来祥瑞光明之地,“辍晓”表示不再有破晓光明。以自然现象的反常,象征贵妃去世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影响,渲染出悲痛氛围。
3.照车去魏,联城辞赵
-解析:继续用典,“照车”指能照亮车子的明珠,传说魏惠王有径寸之珠,可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联城”即价值连城,出自“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此处以魏国失去照车明珠、赵国失去和氏璧,比喻宣贵妃的离世,如同国家失去了极其珍贵的宝物,突出其重要性。
4.皇帝痛掖殿之既阒,悼泉途之已宫
-解析:“掖殿”指贵妃居住的宫殿,“阒”形容寂静,皇帝因掖殿变得寂静而悲痛;“泉途”即黄泉路,“宫”指墓穴,皇帝哀悼贵妃已奔赴黄泉、永居墓穴。直接描写皇帝的悲痛之情,展现出皇帝与贵妃之间深厚的感情。
5.巡步檐而临蕙路,集重阳而望椒风
-解析:“步檐”指走廊,“蕙路”是种植香草蕙草之路,皇帝在走廊踱步,来到种满蕙草的路上;“重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