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何承天《鼓吹铙歌十五首?上邪篇》(4 / 5)

加入书签

且值得称赞,但要实现仁德在社会中的长远影响,道路漫长且没有尽头。强调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推行仁德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

12.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

-解析:以琴瑟演奏为喻。“琴瑟时未调”,当琴瑟弹奏出的声音不和谐时,说明琴弦的音调出现问题。“改弦当更张”,此时就需要更换琴弦并重新调整,才能使琴瑟发出和谐美妙的声音。这里比喻在治理国家过程中,当现有的政策、方法出现问题,无法实现预期的治理效果时,就应当果断进行变革和调整,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13.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

-解析:“矧乃”表示何况、况且,起到递进强调的作用。“此要”指代前文所论述的各种治国理政的关键要点,如上位者的表率作用、宽严相济、推行仁德、适时变革等。此句意为,更何况是治理天下这样重大的事务,这些关键要点怎么能够忘记呢?这是对全诗的总结与升华,再次强调了上述治理理念和方法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提醒统治者务必牢记这些要点,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

句译:

1.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上位者行为邪僻,正。

2.音和响必清,端影缘直表:音乐和谐,发出的声响必然清亮,端正的影子是因为标杆挺直。

3.大化扬仁风,齐人犹偃草:广泛深入地推行道德教化,弘扬仁义之风,民众就像草遇到风一样,自然顺从。

4.圣王既已没,谁能弘至道:圣明的君主已经离世,如今还有谁能够弘扬那至高无上的道义呢?

5.开春湛柔露,代终肃严霜:春天到来,滋润大地的是柔和的雨露;一年将尽,降下的是肃杀的严霜。

6.承乎贵孔孟,政弊侯申商:治国应当尊崇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以其为贵;而法家申不害、商鞅的思想,在政治上可能会带来弊端。

7.孝公明赏罚,六世犹克昌:秦孝公明确地实行赏罚制度,使得秦国历经六代仍然能够昌盛。

8.李斯肆滥刑,秦氏所以亡:李斯肆意地滥用刑罚,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

9.汉宣隆中兴,魏祖宁三方:汉宣帝实现了汉朝的中兴,魏武帝曹操安定了三方局势。

10.譬彼针与石,效疾而称良:就好比治病用的针和石,因为能有效治疗疾病,所以被称赞为良好的手段。

11.行苇非不厚,悠悠何讵央:《行苇》所体现的仁德并非不深厚,但要实现仁德的长远影响,路途漫长,哪有尽头。

12.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琴瑟有时弹奏出的声音不协调,这时就应当更换琴弦并重新调整。

13.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何况是治理天下,这些关键要点怎么能够忘记呢?

……

全译:

若居上位者行为邪僻,下属便难行正道,众多歪风邪气也无法纠正。

如同和谐的音乐必有清亮声响,端正的影子源于挺直标杆。

广泛推行道德教化、弘扬仁义之风,民众就会像草遇风般自然顺从。

圣明君主已然逝去,如今谁能弘扬那至高道义?

春天降临,柔润的雨露滋润大地;一年将终,肃杀的严霜冷酷降下。

治国应尊崇孔孟儒家思想,而申商法家思想可能致政治弊病。

秦孝公赏罚分明,使秦国六代仍能昌盛。

李斯肆意滥用刑罚,这便是秦朝灭亡的缘由。

汉宣帝成就汉朝的中兴之盛,魏武帝曹操安定三方局势。

他们就像治病的针石,能有效解决问题故而堪称良策。

《行苇》所体现的仁德并非不深厚,只是实现仁德长远影响路途漫长无尽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