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何承天《鼓吹铙歌十五首?上邪篇》(1 / 5)
鼓吹铙歌十五首?上邪篇
何承天
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
音和响必清,端影缘直表。
大化扬仁风,齐人犹偃草。
圣王既已没,谁能弘至道。
开春湛柔露,代终肃严霜。
承平贵孔孟,政敝侯申商。
孝公明赏罚,六世犹克昌。
李斯肆滥刑,秦氏所以亡。
汉宣隆中兴,魏祖宁三方。
譬彼针与石,效疾称良医。
《行苇》非不厚,悠悠何讵期。
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
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
……
赏析:
《上邪篇》是何承天《鼓吹铙歌十五首》中的一首,此诗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历史典故,探讨治国理政之道,表达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
一、开篇立论:强调上位者的表率作用
1.“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诗歌开篇便以鲜明观点指出,若居上位者行为邪僻,下属很难端正,众多歪风邪气也难以纠正。此句直陈问题关键,将上位者的品行视为社会风气和政治清明的根源,为全诗奠定论述基调,引出后续对正确治理理念与行为的探讨。
2.“音和响必清,端影缘直表”:通过自然现象类比,进一步阐释上述观点。和谐音乐产生清亮声响,端正影子源于挺直标杆,形象说明上位者的表率作用如同声源与标杆,其自身正直、行为得当,才能引领出良好的社会风尚与政治秩序。
二、仁政理念:倡导以仁义为核心的治理
1.“大化扬仁风,齐人犹偃草”:诗人认为,广泛的道德教化若能弘扬仁义之风,民众便会像草遇风倒伏般顺从。这体现儒家“德治”思想,强调统治者应以仁义为核心推行教化,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规范,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展现对理想政治中道德引领作用的重视。
2.“圣王既已没,谁能弘至道”:然而,诗人感慨圣明君主已逝,如今难以有人弘扬至高道义。此句流露出对当下缺乏圣王引领、仁政难行的忧虑,暗示现实政治中道德教化与仁政推行面临困境,引发对如何恢复和弘扬正道的思考。
三、辩证思考:宽严相济与儒法之鉴
1.“开春湛柔露,代终肃严霜”:以自然现象比喻治国之道,春天柔露滋润,年末严霜肃杀,象征治理国家需宽严相济。这一观点既体现对治理方式多样性的认识,也反映出单纯依靠仁德或严刑峻法都有局限,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
2.“承乎贵孔孟,政弊侯申商”:明确表明治国应尊崇孔孟儒家思想,以仁政为根本;同时指出法家申不害、商鞅思想可能带来弊端。诗人虽认可儒家仁政的主导地位,但也意识到法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与不足,体现对不同治国理念的辩证态度。
3.“孝公明赏罚,六世犹克昌。李斯肆滥刑,秦氏所以亡”:通过秦孝公与李斯的历史对比,进一步阐述治国理念。秦孝公因明确赏罚使秦国六代昌盛,而李斯滥用刑罚致秦朝灭亡。表明赏罚得当是国家兴盛的关键,滥用刑罚则会导致国家衰败,强调法治需以公正合理为前提,不可走向极端。
四、历史借鉴:贤君范例与治理启示
1.“汉宣隆中兴,魏祖宁三方”:列举汉宣帝实现汉朝中兴、魏武帝曹操安定三方的历史事例,说明贤明君主通过正确治理可使国家繁荣稳定。这两位君主的成功,体现不同时期的治国智慧,为后世统治者提供榜样,也暗示当下国家治理需有贤明君主和有效策略。
2.“譬彼针与石,效疾而称良”:将汉宣帝和魏武帝的治理举措比作针石,因其能有效解决国家问题而堪称良策。形象说明正确治理方法对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