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束皙《读书赋》(1 / 6)

加入书签

读书赋

束皙

耽道先生,荣华遗身。服膺坟典,偃仰卷舒。有若吕梁之夫,仰渊而企水;曦颜之徒,望岩而慕回。忽情想于古今,瞻形神于耳目。钦大圣之弘慈,悦至道之弥穆。每至若季春之始,肇发蛰之期。含冰涤冻,融雪涣澌。其气温,其光熙。和风起,甘露曦。正颜色,审威仪。迈仁里,游圣域。逍遥无事,幸为暇日。乃乘闲而靖思,玩坟籍以游目。于是耽道先生,道环枢中,绩神内照。耽嗜坟素,如味大牢。俯以察于地理,仰以观乎天文。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验名实之相符,校同异之所存。于是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随其所好,求无不得。抱瓮而汲,不损其井;操觚染翰,不涸其源。是故重华咏《诗》以终己,仲尼读《易》于终身。原宪潜吟而忘贱,颜回精勤以轻贫。当涂而慕寂,居家而颐神。穷年没齿,不易其纯。此耽道先生之读书也。

……

赏析:

《读书赋》是束皙所作,以赋的形式深入展现了一位“耽道先生”对读书的热爱与钻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与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思想内容

1.对道与经典的尊崇:“耽道先生,荣华遗身。服膺坟典,偃仰卷舒”,开篇便表明先生将道置于首位,摒弃荣华,全身心投入对古代经典的信奉与研读。“钦大圣之弘慈,悦至道之弥穆”进一步体现其对大圣之道的钦佩与对至道的喜爱,反映出当时文人对精神追求的重视,视探索真理、领悟大道为人生重要目标。

2.读书之乐与收获:先生读书如“吕梁之夫,仰渊而企水;曦颜之徒,望岩而慕回”,对知识充满渴望。读书不仅能“俯以察于地理,仰以观乎天文。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获取丰富知识,还能让不同人“随其所好,求无不得”,各有所悟。如“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体现读书对人思想的启迪与滋养,使人在精神层面得到满足与提升。

3.以读书修身养性:“正颜色,审威仪。迈仁里,游圣域”,表明读书影响先生的言行举止与品德修养,使其追求高尚道德境界。“原宪潜吟而忘贱,颜回精勤以轻贫。当涂而慕寂,居家而颐神”,借原宪、颜回等先贤事例,强调读书能让人超越物质困境,坚守内心宁静,注重精神富足,实现修身养性,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保持纯真品性。

二、艺术特色

1.生动的比喻与用典:多处运用比喻,“如味大牢”将先生对典籍的喜爱比作对美味食物的享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其读书时的陶醉。用典丰富,“吕梁之夫”“曦颜之徒”“重华咏《诗》”“仲尼读《易》”“原宪潜吟”“颜回精勤”等典故,不仅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还借助典故中人物对道或学问的执着,映衬先生对读书的热爱与专注,增强感染力与说服力。

2.细腻的环境描写烘托:“每至若季春之始……和风起,甘露曦”,描绘季春时节冰雪消融、风和日丽的美好环境。在此环境下先生“正颜色,审威仪……玩坟籍以游目”,以宜人的自然环境烘托先生读书时的闲适心境与愉悦氛围,使读者更易感受到先生读书的惬意与投入,增添作品的画面感与艺术感染力。

3.清晰的结构与严谨逻辑:文章先刻画耽道先生对道和经典的尊崇,接着描述其读书的收获与乐趣,最后阐述读书对修身养性的作用,结构清晰。在论述过程中,逻辑严谨,如从先生对读书的渴望,到读书带来的知识拓展与思想感悟,再到对品德修养的影响,层层递进,深入阐述读书的意义与价值,使读者能系统理解作者观点。

……

解析:

1.耽道先生,荣华遗身。

-解析:“耽道先生”点明文中主角,是一位沉醉痴迷于“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