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成公绥《天地赋》(3 / 9)

加入书签

混沌不清的样子,再次强调这一时期宇宙处于模糊、混沌的状态,一切都还在朦胧之中,尚未有清晰的形态和结构。

6.自然无物,自物无几。

-解析:这一时期,自然界几乎不存在具体的事物,即便有一些事物,数量也极少。突出宇宙初始阶段物质的匮乏与稀少,进一步描绘宇宙初期的荒芜状态。

7.元气窈冥,萌芽兹始。

-解析:“元气”被视为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物质,“窈冥”表示深远、幽微的样子。此句表明深远幽微的元气在这个时候开始萌芽,标志着宇宙演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元气的萌芽是万物生成的基础,为天地的形成埋下伏笔。

8.遂分元气,清浊异位。

-解析:随着宇宙的演化,元气开始分化,清的部分与浊的部分各自归位,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是天地形成的关键步骤,清浊的分离奠定了天地形成的基础,体现宇宙从混沌走向有序的重要转变。

9.玄虚辽廓,隧道冥翳。

-解析:描述元气分化后,清的部分上升形成高远辽阔的天空,“玄虚”指代天空,“辽廓”形容其广阔无垠;浊的部分下沉形成深邃阴暗的大地,“隧道”指代大地,“冥翳”描绘大地深邃阴暗的特点。此句通过对天地不同特点的描绘,展现天地形成过程中的分化。

10.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

-解析:再次强调元气的进一步分化,随着元气的剖判,刚与柔的特性开始区分,清与浊的位置彻底确定。这里的“刚柔”与前文“性而言之,则曰柔刚”相呼应,进一步阐述天地形成过程中性质的分化,天为刚,地为柔,清浊异位则明确了天地的空间位置与物质特性。

11.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解析:经过元气的分化,天在外部形成,地在内部稳定下来。表明天地形成过程中,各自的位置得以确定,天包裹着地,形成了天地的基本架构,体现古人对天地空间关系的认识。

12.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

-解析:解释天地的特性与运动状态。天由阳气构成,所以呈现圆形且处于运动状态,古人认为圆形代表圆满、循环,天的运动体现其生生不息的特性;地由阴气构成,所以呈现平坦状且保持静止,平坦象征稳定,地的静止体现其承载万物的厚重。此句基于阴阳学说,阐述天地不同的性质与运动特点的根源。

13.动以行施,静以含受。

-解析:进一步阐述天地特性与功能的关系。天的运动表现为对万物的施予,如阳光、雨露等滋养万物;地的静止体现为对万物的容纳与孕育,承载并滋养着大地上的万物,体现天地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万物生长。

14.天以顺动,不失其光;地以坤厚,载物无穷。

-解析:天顺应规律运动,所以能始终保持其光辉,照耀万物;地凭借深厚的坤德,承载万物没有穷尽。强调天地遵循自身规律运行,发挥各自的功能,天的光明与地的承载能力,是万物生存发展的基础,体现天地的伟大与永恒。

15.天动以尊,地静以卑。

-解析:依据天地的运动与静止特性,赋予其尊卑的属性。天因其运动不息,象征着积极、主动,故而尊贵;地因其静止承载,象征着柔顺、包容,故而谦卑。这种尊卑观念源于古代哲学思想,体现天地在宇宙秩序中的不同地位。

16.昏明迭照,或盈或亏。

-解析:描述天地间日月的运行现象,昼夜交替,太阳与月亮的光辉轮流照耀大地,月亮有阴晴圆缺,时而圆满,时而亏缺。通过对日月运行的描写,展现天地间自然现象的变化,体现宇宙的动态与节律。

17.四时随序,万物化生。

-解析:四季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