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张载《榷论》(5 / 6)
且夫贤俊之臣,国之基也;明哲之君,国之桢也。
贤能杰出的臣子,是国家的根基;明智聪慧的君主,是国家的支柱。
4.基不固,则栋干倾;桢不直,则栋梁挠。
根基不稳固,那么房屋的栋梁就会倾倒;支柱不笔直,那么栋梁就会弯曲。
5.故二者不可不察焉。
所以这两者(臣子与君主)不能不仔细审察。
6.昔伊尹之佐成汤,吕尚之翼武王,皆以兴复大业,建不世之功。
从前伊尹辅佐成汤,吕尚辅佐周武王,都使君主振兴恢复了伟大的帝业,建立了世间少有的丰功伟绩。
7.然此皆有拨乱之才,遭革命之会,应天顺人,以成其勋者也。
然而他们都具备拨乱反正的才能,遭遇了改朝换代的时机,顺应天命与民心,从而成就了他们的功勋。
8.逮至春秋之时,诸侯力争,竞相吞灭。
到了春秋时期,诸侯们竭力相争,竞相吞并消灭对方。
9.当此之际,虽有管、晏之才,而无桓、文之主,亦难以显其能也。
在这个时候,即使有管仲、晏婴那样的才能,如果没有齐桓公、晋文公这样的君主,也难以施展他们的才能。
10.故曰:“非其时,虽贤不能自致也。”
所以说:“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即使贤能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11.秦之末也,豪杰并起,欲图霸业。
秦朝末年,各路豪杰纷纷兴起,想要谋取称霸天下的大业。
12.沛公以雄才大略,宽仁大度,吸引天下之士。
沛公刘邦凭借卓越的雄才大略,以及宽厚仁爱、胸怀大度的品质,吸引了天下的贤能之士。
13.张良、陈平之徒,皆为之用。
张良、陈平这些人,都为他效力。
14.此乃天授之时,而英雄遇合也。
这是上天授予的时机,也是英雄们的相遇聚合。
15.及夫汉室中微,王莽篡逆。
等到汉朝国势逐渐走向衰落,王莽篡夺皇位,叛逆汉室。
16.光武以帝胄之亲,奋身而起,恢复旧物。
光武帝刘秀凭借身为皇室宗亲的身份,奋起抗争,恢复了汉朝天下。
17.邓禹、冯异等,皆能相时而动,辅成大业。
邓禹、冯异等人,都能够观察时势,把握时机行动,辅佐刘秀成就了中兴大业。
18.此亦遭逢际会,以成其志者也。
这也是他们遭遇到合适的时机,从而实现了自己的志向。
19.自魏氏以来,天下未一,干戈日寻。
自从曹魏建立以来,天下一直没有统一,战争每天都在发生。
20.虽时有俊才,而无英明之主以统御之,故功业不建,名节不立。
虽然时常有才智出众的人,但是没有英明的君主来统领驾驭他们,所以这些人无法建立功业,也难以树立名节。
21.今主上圣明,四海归心,方欲兴太平之业,建无疆之祚。
如今主上圣明,天下百姓都心悦诚服地归附,正想要兴起太平的大业,建立长久的帝业。
22.此乃贤士立功之秋,而志士骋能之会也。
这正是贤能之士建立功勋的好时机,也是有志之士施展才能的机会。
23.然欲立功者,必审于己。
然而想要建立功勋的人,必须要对自己有清晰的审视。
24.若智不周务,而强欲为之,犹无楫而欲济于川,无衔而欲御于马,其不陷溺颠仆者,鲜矣。
如果一个人的智谋不足以周全地处理事务,却勉强想要去建立功勋,就如同没有船桨却想要渡过河流,没有马嚼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