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张华《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后园会诗》(2 / 3)

加入书签

明雨水充沛,滋润着大地,使得世间万物都能得到充分的滋养。春雨的降临象征着生命的孕育与成长,为后续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埋下伏笔。

3.习习祥风,启滞导生。

-解析:将笔触转向春风。“习习”形容微风轻轻吹拂,给人一种柔和、惬意的感觉。“祥风”赋予风祥瑞的寓意,代表着吉祥如意,暗示着这股风带来的不仅是舒适,更是美好的兆头。“启滞导生”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微风仿佛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开启停滞的事物,引导万物复苏生长。这里风被描绘成大自然的使者,助力生命在春天焕发生机。

4.禽鸟翔逸,卉木滋荣。

-解析:从动物和植物两个维度展现春天的活力。“禽鸟翔逸”描绘出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翔逸”一词突出了鸟儿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状态,它们尽情享受着春天的美好,欢快地穿梭于天地之间,展现出生命的灵动。“卉木滋荣”则描绘花草树木在春雨的滋润和春风的吹拂下,茁壮成长、繁荣茂盛的景象。此句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园中百花盛开、树木葱茏,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5.纤条被绿,翠华含英。

-解析:对植物进行更为细腻的描写。“纤条被绿”聚焦于细细的枝条,它们像是被大自然精心披上了一层嫩绿的外衣,“被”字赋予枝条一种被动接受装扮的形象感,凸显出春天对万物的滋养。“翠华含英”中,“翠华”指代翠绿的花朵,“含英”表示花朵含苞待放,即将绽放出美丽的姿态,生动地展现了植物在春天里的生长过程和勃勃生机,描绘出一幅细腻而美好的春日植物图。

6.于时乃豫,置酒高堂。

-解析:由自然景色的描写过渡到人物活动。“于时”承接上文所描绘的春日美景,表明在这样美好的时节。“乃豫”意思是于是进行游乐活动,点明此时人们开始享受这大好春光。“置酒高堂”则具体描述了活动内容,在高大的厅堂中摆下酒宴,为下文描绘聚会场景做铺垫,展现出聚会的场所之庄重、活动之丰盛。

7.嘉宾充庭,峨峨锵锵。

-解析:描绘聚会现场的嘉宾。“嘉宾充庭”说明前来参加聚会的宾客众多,庭院里满满当当,体现出聚会的盛大场面。“峨峨锵锵”进一步刻画嘉宾的形象与气质,“峨峨”形容嘉宾们仪态端庄、风度不凡,“锵锵”原指玉佩相击之声,这里可能形容嘉宾们言行举止间的优雅和交谈时的悦耳声音,展现出宾客们的高雅与不凡。

8.讲习道德,究览坟经。

-解析:展现聚会中的文化活动。“讲习道德”体现出人们在聚会中探讨道德观念,相互交流心得,注重品德修养的提升。“究览坟经”中,“坟经”指代古代经典书籍,表明众人深入钻研、博览经典,体现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知识文化的重视,以及文人雅士对精神追求的热衷。

9.降心下气,贵道贱荣。

-解析:进一步阐述聚会参与者的精神境界。“降心下气”意思是放下身段、平心静气,体现出人们在交流探讨中谦逊、平和的态度,不骄傲自满,愿意虚心学习。“贵道贱荣”则表明众人以追求道(真理、道德等精神层面的追求)为贵,而轻视荣华富贵等物质利益,突出了他们高尚的价值取向,强调在这个聚会中精神追求高于物质享受。

10.敷奏八音,吟咏成群。

-解析:继续描绘聚会中的活动场景。“敷奏八音”指演奏各种乐器,“八音”是古代对乐器的统称,代表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表明聚会中有美妙的音乐相伴。“吟咏成群”描绘出众人吟诗赋词的热闹场景,大家聚集在一起,吟诗唱和,展现出浓厚的文学氛围,将聚会的文化气息推向高潮,体现出参与者的高雅情趣和文化素养。

11.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