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张协《咏史诗》(2 / 4)

加入书签

既反映了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官场黑暗,人们对淡泊名利、回归本真生活的向往这一时代精神,又融入了诗人张协个人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思考。诗人通过对二疏事迹的独特解读和表达,展现了自己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这种时代精神与个人思考的紧密融合,使诗歌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

解析:

1.昔在西京时,朝野多欢娱。

-解析:“西京”指西汉都城长安。开篇点明时间为西汉时期,描绘出当时朝野上下呈现出欢乐愉悦的景象。这一句为整首诗奠定了一个繁荣祥和的背景基调,暗示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相对安稳,也为后文二疏的故事展开提供了一个社会大环境。同时,“多欢娱”也与下文二疏超脱名利的行为形成一定反差,更能凸显出他们的与众不同。

2.蔼蔼东都门,群公祖二疏。

-解析:“蔼蔼”形容人众多的样子,“东都门”是长安城门之一,“祖”在这里是饯行的意思,“二疏”指疏广、疏受叔侄。此句描绘众多官员在东都门为疏广、疏受叔侄设宴饯行的场景。众多官员前来送行,说明二疏在当时颇受敬重,地位不凡,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辞官这一举动备受关注,为下文进一步叙述他们的行为和影响做铺垫。

3.朱轩曜金城,供帐临长衢。

-解析:“朱轩”指朱红色的车子,代表达官贵人所乘之车,“曜”是照耀,“金城”即长安城,“供帐”指陈设帷帐等用具以供宴会或行旅之用,“长衢”指大道。此句继续渲染送行场面的隆重,华丽的朱红色车子闪耀在长安城中,大道旁设置了盛大的供帐。通过对送行场景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二疏辞官一事的非同寻常,突出他们在官场中的地位以及众人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也与他们即将放弃这些荣华富贵形成鲜明对比。

4.达人知止足,遗荣忽如无。

-解析:“达人”指通达事理的人,这里指二疏。此句表明二疏是深知适可而止、知足常乐道理的通达之人,他们把荣华富贵看得如同不存在一般,毅然决然地选择放弃。这两句直接点明二疏的高尚品质,揭示了他们辞官的内在原因,即对名利的淡泊态度,是整首诗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超脱名利行为的赞赏。

5.抽簪解朝衣,散发归海隅。

-解析:“簪”是古代官员用来固定帽子的簪子,象征着官职,“抽簪”即辞官;“朝衣”是官员上朝时所穿的衣服;“散发”表示摆脱官场束缚,自由自在;“海隅”指海边,这里泛指偏远的家乡。这两句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二疏辞官时的洒脱和决然,他们摘下簪子,脱下朝衣,披散着头发回归到家乡,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官场的决绝和对自由、淡泊生活的追求。

6.行人为陨涕,贤哉此丈夫!

-解析:“陨涕”即落泪。此句描述路人看到二疏辞官归乡的场景,被他们的行为所感动而落泪,并称赞他们是贤德的大丈夫。这里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路人的反应,从侧面突出二疏行为的高尚和令人敬佩,引发众人的情感共鸣,使二疏的贤德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二疏的高度赞美。

7.挥金乐当年,岁暮不留储。

-解析:描绘二疏回到家乡后的生活状态,他们把钱财散发出去,尽情享受当下的时光,到了年终也不留下积蓄。“挥金”体现出二疏对财富的豁达态度,不将钱财视为生活的束缚,而是用于享受生活,这与他们淡泊名利的品质相呼应,进一步展现了他们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强调他们不被物质财富所累,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快乐。

8.顾谓四座宾:“多财为累愚。”

-解析:“顾”是回头看,二疏回头对在座的宾客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