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潘岳《西征赋》(3 / 16)
作者自称,“凭轼”指靠着车前横木,“徂”意为往、到。作者靠着车前横木向西而行,从京城洛阳前往长安。开篇直接点明行程,引出下文对沿途见闻与感慨的叙述。
3.乃喟然叹曰:“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解析:作者不禁感慨,从古到今,时间多么邈远悠长啊!宇宙辽阔迷茫,由混沌之气演化出天、地、人三才。此句从宏观角度感慨时空的漫长与宇宙的演化,为全文定下深沉的基调,引发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
4.此三才者,天地人道。唯生与位,谓之大宝。生有修短之命,位有通塞之遇。鬼神莫能要,圣智弗能豫。
-解析:这三才即天、地、人之道。只有生命和地位,被称为最宝贵的东西。生命有长短命运,地位有通达困厄的际遇。鬼神不能控制,圣人和智者也不能预先知晓。阐述对生命和地位的看法,强调其受命运左右,人力难以预测,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5.当休明之盛世,托菲薄之陋质。纳旌弓于铉台,赞庶绩于帝室。
-解析:我生在美好清明的盛世,凭借微薄的资质。在朝廷接受官职,为皇室辅佐各项事业。表明自己身处盛世,得以出仕,为朝廷效力,体现对自身仕途起点的描述,也隐含对盛世的感恩。
6.嗟鄙夫之常累,固既得而患失。无柳季之直道,佐士师而一黜。
-解析:叹息自己常为俗事所累,患得患失。没有柳下惠那样的正直之道,辅佐执掌刑狱之官而一次就被罢黜。作者自我反省,认为自己像普通人一样为得失困扰,又因缺乏正直之道而仕途受挫,表达对自身行为和仕途遭遇的反思。
7.武皇忽其升遐,八音遏于四海。天子寝于谅闇,百官听于冢宰。
-解析:晋武帝突然去世,天下停止了音乐娱乐。新天子居丧,百官听命于太宰。“武皇”指晋武帝司马炎,“升遐”婉指帝王去世,“谅闇”指天子居丧。描述晋武帝去世后朝廷的状态,暗示政治局势的变化,为后文感慨做铺垫。
8.彼负荷之殊重,虽伊、周其犹殆。窥七贵于汉庭,诮一姓之专恣。
-解析:新君肩负的责任极其重大,即使像伊尹、周公那样的贤能也会感到艰难。看到汉朝宫廷中七贵专权,讥讽一姓的专横放肆。借历史上汉朝七贵专权之事,影射当下政治局势,警示专权可能带来的危害,表达对政治清明的期望。
9.凡厥寮寀,同力王室。明明哲后,维新伊始。眷巩、洛而掩涕,思长安于旧京。
-解析:所有的官员,都应共同为王室尽力。圣明的君主,刚刚开始革新。眷恋巩县、洛阳而落泪,思念旧都长安。表达对官员同心辅佐王室的期望,以及对君主圣明革新的期盼,同时体现对都城变迁的感慨。
10.临素灞而永叹,望崇山而累息。”
-解析:来到素净的灞水边长久叹息,遥望崇山连连叹息。“素灞”指灞水,作者借描写身处灞水、遥望崇山时的叹息,抒发内心对历史变迁、政治局势等复杂情感,情景交融。
正文
1.越安陵而无讥,谅惠声之寂寞。
-解析:经过安陵,没有可指责之处,想来安陵君的仁爱之声已寂然无闻。安陵是战国时魏国贵族的封邑,作者经过此地,感慨安陵君的美德已不为人传颂,表达对历史人物和事迹消逝的感慨。
2.吊爰丝之正义,伏梁剑于东郭。
-解析:凭吊爰丝(袁盎)的正义行为,他为阻止梁孝王谋逆,在东郭门外伏剑而死。作者通过凭吊袁盎,赞扬其正义之举,同时借古事表达对正义的推崇,也暗示对当下社会正义缺失的隐忧。
3.讯景皇于阳丘,奚信谮而矜谑?
-解析:在阳丘询问汉景帝的事,为何轻信谗言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