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潘岳《关中诗十六章 其四》(2 / 3)
用于引出下文。“余小子”是诗人自谦的称呼,类似于古代帝王自称“予小子”,表示自己是身份低微、年轻后辈。“聿”同样是语助词,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修”在这里的意思是遵循、继承,“祖考”指的是祖先,特别是晋朝的先辈。此句诗人以谦逊的姿态表明自己立志继承晋朝祖先的遗志、传统和功业,体现出对祖先的敬重以及对延续家族与国家荣耀的责任感。
2.慎终如始,克绍先烈
-解析:“慎终如始”化用自《道德经》,原意是告诫人们做事情自始至终都要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能有丝毫懈怠。在本诗中,诗人强调在继承祖业的过程中,要始终如一地保持这种谨慎的作风。“克”表示能够,“绍”意为继承,“先烈”指祖先所创下的光辉业绩和功业。此句进一步阐述了继承祖业不仅要有决心,更要以谨慎的态度贯穿始终,这样才能够成功地继承祖先的辉煌事业,突出了继承过程中态度的重要性。
3.咨余不造,天实为之
-解析:“咨”是一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可译为“唉”,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感慨。“不造”表示不幸,“余不造”即诗人感慨自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天实为之”则表明诗人认为这种不幸的状况是上天造成的,将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归结于天意。这里既体现出诗人对自身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也反映出在古代人们对天命的敬畏和在困境面前将原因归咎于上天的普遍心态。
4.干戈遘矣,宏我邦族
-解析:“干戈”在古代是兵器的统称,常用来指代战争。“遘”是遭遇的意思,“干戈遘矣”表明晋朝此时正遭遇战争的困扰,局势动荡不安。然而,即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诗人依然发出“宏我邦族”的期望,即希望能够壮大晋朝的邦族,使国家在困境中走向兴盛。此句体现出诗人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并没有消极对待,而是怀揣着积极向上的愿望,希望国家能够克服困难,实现复兴,展现出诗人对国家的深切热爱和坚定信念。
5.虽有淑姿,放心纵逸
-解析:“淑姿”原本指美好的姿态或资质,在这里可以引申为晋朝原本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或优势,例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和潜力。“放心纵逸”描绘的是一种放纵自我、追求安逸享乐的状态,意味着晋朝在拥有良好开端的情况下,却放松了警惕,沉迷于安逸,放弃了应有的努力和进取精神。此句通过转折关系,指出晋朝自身的放纵是导致国家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对晋朝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6.田彼甫田,舍其旧耘
-解析:前一个“田”字用作动词,意为耕种;“甫田”指面积广阔的大田。后一个“田”是名词,即田地。“舍”表示舍弃,“旧耘”指过去长期积累下来的耕种方法或传统经验。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耕种农田为例,形象地说明晋朝在治理国家时,就像在耕种大田时舍弃了原来行之有效的耕种方法一样,放弃了过去成功的治理方式、政策和传统。通过这个比喻,诗人更生动地强调了晋朝背离传统治国之道是导致国家走向衰落的关键因素,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7.相彼众庶,或亦弛力
-解析:“相”在这里是观察、审视的意思,“众庶”指的是广大百姓。“弛力”表示松懈、懈怠,不再像以往那样努力。诗人在反思国家衰落原因时,将目光投向了百姓,认为观察百姓的行为,或许他们也存在懈怠、不努力的情况。这表明诗人认识到国家出现问题并非仅仅是统治者的责任,百姓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同样对国家的兴衰产生影响,从更全面的角度分析了国家衰落的原因。
8.如何昊天,降此虐忒
-解析:“如何”表达疑问和反问的语气,“昊天”在古代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