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潘岳《关中诗十六章 其二》(2 / 3)
出时间为汉朝末年。“皇纲”原指帝王统治天下的纲纪,象征着国家的政治秩序与统治权威。“幅裂”形象地描绘出皇纲像大幅的布帛突然撕裂一般,彻底崩坏。此句高度概括了汉朝末年政治局势的急剧恶化,中央政权失去对全国的有效掌控,原本有序的统治体系土崩瓦解,为全诗描述汉末乱象定下基调。
2.大辰匿耀,金虎习质
-解析:“大辰”在古代天文学中指北极星,古人常将其视为帝王的象征,因其处于天空中心,众星环绕,寓意帝王的至尊地位。“匿耀”即隐藏光芒,暗示帝王的权威和影响力逐渐衰落,如同北极星失去了往日的光辉,无法再指引和掌控局势。“金虎”指代西方七宿,在古代星象学中,西方主兵事,此处借指地方上的军事割据势力。“习质”表示这些割据势力在汉朝末年的政治动荡中逐渐养成、壮大其势力,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此句通过星象比喻,形象地揭示了汉朝末年中央皇权式微,地方割据势力崛起的政治格局变化。
3.雄臣驰骛,义夫赴节
-解析:“雄臣”指那些怀有野心、手握权力和军事力量的臣子。“驰骛”一词,本意是指马快速奔跑,这里用来形容雄臣们为了争夺权力和地盘,像狂奔的马一样四处奔走、角逐,尽显其追逐权力的急切与贪婪。“义夫”则代表着秉持忠义理念的人。“赴节”意味着他们为了维护正义、忠诚于王室,不惜牺牲个人利益,毅然决然地采取行动。这两句通过对“雄臣”和“义夫”截然不同行为的描写,生动展现了在汉朝末年的乱世中,不同立场的人基于自身价值观所做出的选择,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人性在乱世中的多样性。
4.释位挥戈,言谋王室
-解析:“释位”指这些人放下自己原本的官职或地位。“挥戈”即拿起武器,表明他们投身到军事行动之中。“言谋王室”表示他们对外宣称自己的行动是为了谋划王室的利益,拯救处于危机中的朝廷。然而,在实际情况中,“雄臣”的行为可能更多是打着“谋王室”的旗号,实则为了满足自身的政治野心和利益诉求;而“义夫”则是真心实意地想要匡扶汉室。此句既展现了各方势力行动的表象,又暗示了背后动机的复杂性,引发读者对乱世中各种行为真实目的的思考。
5.王室之乱,靡邦不泯
-解析:“王室之乱”强调了汉朝王室所面临的混乱局面,这种混乱已达到极其严重的程度。“靡邦不泯”中,“靡”表示无、没有,“邦”指诸侯国或地方势力,“泯”有灭亡、消失之意,意思是没有一个地方不受战乱影响而不陷入混乱、衰败。此句进一步渲染了汉朝末年战乱的广泛性和破坏性,整个国家因王室的混乱而陷入全面的动荡与衰败,没有一处能够幸免,突出了局势的严峻和危急。
6.如彼坠景,曾不可振
-解析:“如彼坠景”运用比喻,将汉朝末年的局势比作坠落的太阳(“景”通“影”,这里指日光)。太阳本是光明、强大的象征,而坠落的太阳意味着光芒消逝、力量衰退,无法挽回。“曾不可振”中,“曾”表示竟然,强调出乎意料,“振”意为振兴、挽救,即汉朝末年的局势如同坠落的太阳,竟然到了无法挽救、振兴的地步。此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汉朝末年局势的不可逆转,展现了诗人对汉室衰落的无奈与惋惜之情。
7.乃眷三哲,俾乂斯民
-解析:“乃眷”表示眷顾、关注。“三哲”一般指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和孙权,他们在汉朝末年的乱世中崛起。“俾”是使、让的意思,“乂”表示治理,“斯民”指百姓。此句指出在汉朝末年局势无可挽回之时,出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位杰出人物,他们各自割据一方,致力于治理自己的领地,使当地百姓能够在乱世中得到一定的治理和庇护,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局势,体现了这三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