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潘岳《河阳县作诗二首?其二》(2 / 4)

加入书签

富诗歌表现手法:潘岳在诗中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比喻、用典等,丰富了魏晋诗歌的表现形式。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诗歌在抒情、表意上更加生动深刻,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推动了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

……

解析:

1.日夕阴云起,登城望洪河

-解析:点明时间为傍晚,“阴云起”营造出压抑氛围,诗人登城远望洪河,为下文写景做铺垫,奠定全诗略带沉郁的基调。同时,登高望远这一行为常引发情思,暗示诗人将借景抒情。

2.川气冒山岭,惊湍激岩阿

-解析:描绘出河上水汽升腾,弥漫山岭,湍急水流冲击山岩曲折处的画面。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展现出自然景观的雄浑壮阔,“冒”“激”二字生动地表现出水汽的动态与水流的冲击力,体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3.归雁映兰畤,游鱼动圆波

-解析:归雁与兰草田、游鱼与圆波构成动静结合的画面。归雁南飞暗示季节变化,也可能寄托诗人思乡或思归之情;游鱼动波增添生机,与前文雄浑之景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展现自然的多样与和谐。

4.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

-解析:从听觉和视觉方面进一步渲染秋意。秋蝉发出凄厉叫声,增添萧瑟之感,暗示时光流逝;秋菊绽放光彩,在肃杀秋景中展现生机,象征生命顽强。二者并置,体现秋景复杂,引发诗人对生命和时光的思考。

5.引领望京室,南路在伐柯

-解析:“引领”这一动作,强烈表现出诗人对京城的殷切遥望之情,体现京城在其心中重要地位。“南路在伐柯”表明通往京城的道路看似近在咫尺,强化诗人对京城的眷恋,同时或许暗示诗人对京城有难以割舍的联系或期待。

6.大夏缅无觌,崇芒郁嵯峨

-解析:“大夏”指代京城宫殿,“缅无觌”突出京城宫殿遥远,难以望见,与前句“南路在伐柯”形成心理落差。眼前只有郁郁葱葱的芒草和高峻的山势,这种对比既强调空间距离,也暗示诗人与京城在心理、境遇等方面的差距。

7.总总都邑人,扰扰俗化讹

-解析:由对京城的遥望转而思考京城状况,“总总”形容京城人口众多,“扰扰”描绘出一种喧嚣、纷扰的状态,“俗化讹”则表明诗人认为京城世俗风气出现偏差,表达出对京城社会风气的担忧,体现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责任感。

8.依水类浮萍,寄松似悬萝

-解析:以“浮萍依水”“悬萝寄松”为喻,形象描绘出都邑之人在世俗中漂泊、依附的生存状态,反映出诗人对世俗中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观察与思考,暗示这种状态的不稳定与缺乏自主性。

9.朱博纠舒慢,楚风被琅邪

-解析:运用朱博治理舒县纠正当地懈怠之风,使楚地风俗改变的典故。诗人借此表达期望像朱博一样,对不良社会风气进行纠正,展现出诗人渴望有所作为,改善社会状况的决心,同时也暗示河阳当地可能存在类似需要整治的风气问题。

10.曲蓬何以直?托身依丛麻

-解析:以“曲蓬”需依托“丛麻”才能变直为喻,说明环境对事物的重要影响。诗人借此暗示自己在河阳任职,要想有所成就,做出政绩,需要良好环境或条件支持,也可能指需要得到民众配合、上级支持等,表达对自身处境与实现抱负条件的思考。

11.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

-解析:直接表明诗人的为政理念,“黔黎”指百姓,诗人深知百姓生活状况多变,而政治治理成功关键在于百姓和睦。体现诗人对民生关注,认识到百姓和谐对地方治理的重要性,反映出其积极的从政态度和对治理之道的深刻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