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陆机《吊魏武帝文》(2 / 7)
奈,引发读者对生命和命运的深沉思索。
3.对情感与欲望的反思:文中指出曹操在遗令中对家人、姬妾的种种安排,体现出他对尘世情感和身外之物的眷恋。然而,“爱有大而必失,恶有甚而必得;智慧不能去其恶,威力不能全其爱”,表明无论多么强大的人,都难以掌控情感与欲望的得失,传达出应看淡外物、摆脱情感束缚的思想。
二、艺术特色
1.情感真挚深沉:陆机将对曹操的感慨、对命运的思考融入字里行间,无论是对曹操人生结局的叹惋,还是对生命无常的悲叹,都饱含深情,如“伤怀者久之”“悲夫”等词句,直接抒发情感,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愤懑与哀伤,引发强烈共鸣。
2.叙事与议论结合:先叙述曹操遗令的内容,如对子女的托付、对姬妾和遗物的安排等,为后文议论做铺垫。接着通过议论发表对曹操一生及相关行为的看法,如“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叙事为议论提供依据,议论深化叙事内涵,两者紧密结合,使文章层次分明,观点鲜明。
3.语言优美且富有表现力:陆机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精准的词汇,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回天倒日之力”“济世夷难之智”等语句,使用夸张手法,凸显曹操的雄才大略;“婉娈房闼之内,绸缪家人之务”,用词细腻,生动展现曹操的儿女情长。同时,句式整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三、文学价值
1.丰富了对历史人物的文学塑造:突破了以往对曹操单纯以政治、军事角度的评价,从人性角度展现曹操临终前的情感与牵挂,使曹操形象更加立体、真实,为后世文学创作中历史人物的塑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范例。
2.深化了文学对生命与命运主题的表达:以曹操的故事为切入点,深入探讨生命、命运、情感和欲望等主题,丰富了西晋文学的思想内涵。其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思索,对后世文学在同类主题创作上产生深远影响,如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作品,同样体现对生命与命运的深刻思考。
……
解析:
序文部分
1.元康八年,机始以台郎出补着作,游乎秘阁,而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
-解析:开篇点明时间为元康八年,作者陆机从台郎外调补任着作郎,在秘阁浏览书籍时见到魏武帝曹操的遗令,不禁感慨叹息,长时间沉浸在伤感情绪中。此句为全文奠定了伤怀的情感基调,引出后文对曹操遗令的诸多感慨。
2.客曰:“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性命之区域。是以临丧殡而后悲,睹陈根而绝哭。今乃伤心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未识情之可无乎?”
-解析:客人提出观点,认为终结和开始是万物的最终归宿,生死是生命的范畴。所以人们通常在面对丧事殡葬时悲痛,看到旧年的草根(意味着时间流逝,生死已常态化)就停止哭泣。而陆机却在曹操去世百年后伤心,在并无直接情感关联之地兴起哀伤,客人质疑陆机或许只知哀伤可存在,却不懂情感也可放下。这里以客人的质疑引发下文陆机的回应,推动论述展开。
3.机答之曰:“夫日食由乎交分,山崩起于朽壤,亦云数而已矣。然百姓怪焉者,岂不以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居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
-解析:陆机回应客人,以日食因日月交会、山崩因土壤朽坏为例,指出这都是命运气数。百姓对此感到奇怪,是因为太阳月亮本具高远明亮资质,却难免被遮蔽牵累;处于长久安稳态势,最终仍遭受崩塌离散祸患。陆机以此类比曹操,暗示曹操虽有雄才大略,却也逃不过命运捉弄,为下文进一步阐述曹操的命运做铺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