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陆机《文赋》(33800字超级大章!)(2 / 26)

加入书签

俗,故高声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

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故亦非华说之所能精。

普辞条与文律,良余膺之所服。练世情之常尤,识前修之所淑。虽浚发于巧心,或受蚩于拙目。彼琼敷与玉藻,若中原之有菽。同橐龠之罔穷,与天地乎并育。虽纷蔼于此世,嗟不盈于予掬。患挈瓶之屡空,病昌言之难属。故踸踔于短垣,放庸音以足曲。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惧蒙尘于叩缶,顾取笑乎鸣玉。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乎古人。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涂无远而不弥,理无微而弗纶。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

……

赏析:

《文赋》是西晋陆机的一篇重要文学理论着作,以赋的形式系统且深入地探讨了文学创作的过程、方法、技巧以及各种文体的特点等,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结构与体系:构建文学创作的完整图谱

1.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文赋》开篇阐述创作目的,点明写作困境,引出对创作的探讨。接着详述创作准备,包括对自然的观察、对经典的研习以及构思时的想象活动。随后深入创作过程,从布局谋篇到用词造句,再到灵感的捕捉与运用,层层递进。之后论及文体风格,分析不同文体的特点与要求,还探讨了文章评价和修改的要点。结尾强调文学创作的作用。全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学创作理论体系。

2.涵盖全面,系统深入:陆机对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涉及,从创作的起源到最终作品的价值,从宏观的文体论到微观的字词斟酌,内容丰富全面。这种系统性使《文赋》成为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后人研究文学创作提供了详尽的参考框架。

(二)理论贡献:开拓文学理论新视野

1.对创作过程的深刻剖析:陆机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描述细致入微。他强调创作前的积累与构思,如“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生动地描绘了创作者在构思时想象力的自由驰骋。在创作阶段,“选义按部,考辞就班”指出了布局谋篇和选择辞藻的重要性。对于灵感,他的描述“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精准地捕捉到灵感的突发性和难以捉摸性,这些观点为后世理解文学创作的内在机制奠定了基础。

2.文体风格论的创新:首次明确且系统地阐述了多种文体的特点,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等。这种对不同文体独特属性的清晰界定,不仅有助于创作者把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规范,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推动了文体学的发展。

3.对文学语言与技巧的重视:《文赋》十分强调文学语言的重要性,认为“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注重语言的巧妙运用和优美表达。同时,对音韵和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