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陶渊明《自祭文》(3 / 6)

加入书签

蔬”(精美的蔬菜)和“清酌”(清醇的美酒),这是在葬礼前常见的祭祀仪式。通过这种传统的祭祀行为,一方面表达了朋友们对陶渊明的敬重与不舍,另一方面也增添了整个场景的庄严肃穆之感,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这是一场对生命终结的庄重告别。

5.候颜已冥,聆音愈漠。

-解析:“候颜”指等待看到逝者的容颜,“冥”表示模糊不清;“聆音”指聆听声音,“漠”有渺茫之意。此句描绘出随着生命的消逝,陶渊明的容颜逐渐模糊,他的声音也愈发难以听闻。形象地写出了生死之间的界限逐渐分明,生者与逝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强化了死亡带来的哀伤与无奈之情。

6.呜呼哀哉!

-解析:这是祭文中常用的感叹语,直接抒发内心的悲痛之情,简洁而强烈地表达出对生命终结的哀伤,仿佛是作者在面对死亡这一残酷现实时,忍不住发出的悲叹,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将前文营造的悲伤氛围推向高潮。

7.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

-解析:“茫茫大块”指广阔无垠的大地,“悠悠高旻”形容高远的天空。开篇以宏大的视角描绘天地,强调天地的广袤与永恒。“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表明在这天地之间,万物得以生长,而自己有幸托生为人。此句从宏观的宇宙天地引入到自身,表达出对生命诞生的感慨,有一种在浩瀚宇宙中生命渺小却又独特的意味,为后文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做铺垫。

8.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

-解析:“自余为人”承接上文,开始讲述自己成为人之后的经历。“逢运之贫”说明自己遭遇了贫困的命运。“箪瓢屡罄”,“箪”是盛饭的竹器,“瓢”用于取水,“罄”表示空,描绘出生活贫困,饮食用具常常空无一物的状态。“絺绤冬陈”,“絺”是细葛布,“绤”是粗葛布,本是夏季衣物,却在冬天还穿着,突出生活的艰难困苦,展现了陶渊明一生贫困的生活状况。

9.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

-解析:尽管生活贫困,但“含欢谷汲”表现出陶渊明怀着欢乐的心情去山谷中取水;“行歌负薪”描绘他背着柴薪,边走边唱歌的情景,体现出他乐观的生活态度。“翳翳柴门”描绘出他家柴门昏暗的样子,“事我宵晨”说明他就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从早到晚地生活劳作。此句通过描写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陶渊明在贫困中依然保持积极乐观,享受生活的一面,与前文的贫困形成对比,突出其豁达的心境。

10.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籽,乃育乃繁。

-解析:“春秋代谢”表明时光流逝,季节更替。“有务中园”说明在田园中有农事要做。“载耘载籽”,“耘”是除草,“籽”指播种后覆土,描述了田园劳作的过程。“乃育乃繁”则写出经过辛勤劳作,作物不断生长繁殖,展现出田园生活的生机与收获。此句描绘了陶渊明在田园中顺应时节,辛勤耕耘并享受收获的情景,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劳动的尊重。

11.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

-解析:“欣以素牍”表示陶渊明以阅读书籍为乐,“素牍”指书籍,反映出他对知识和文化的热爱。“和以七弦”说明他弹奏七弦琴来应和自己的心情,展现出高雅的艺术情趣。“冬曝其日,夏濯其泉”描绘了他在冬天晒太阳取暖,夏天在泉水中洗浴的生活场景,体现出他顺应自然,享受简单生活的态度。此句从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两方面,展现了陶渊明丰富而自在的精神世界和对自然生活的享受。

12.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解析:“勤靡余劳”指辛勤劳作,但不觉得过分劳累,表明陶渊明对田园劳作的投入与适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