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2 / 9)

加入书签

1.缘起与背景引入:以董仲舒、司马迁同题赋作引发自身感慨开篇,进而阐述社会风气变化,为士不遇现象的论述奠定时代背景,说明此乃普遍且由来已久的问题,引出下文对士不遇具体情形的描述。

2.详述士人之困境:先言士人应有的美好品行与不同选择,后对比现实中他们受社会环境逼迫,如鱼鸟惧网罗而“逃禄而归耕”。列举众多先贤不遇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现士不遇的悲惨,强化主题,表达对士人之同情与对现实之批判。

3.深入质疑与思考:在描述士不遇现象后,对天道与命运展开深入思考,以伯夷、颜回等为例,质疑天道报偿善恶的说法,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将对士不遇的感慨从个体命运上升到对宇宙规律的思考,深化主题,使情感更强烈。

4.表明自身抉择:面对士不遇困境与对天道的质疑,作者表明坚守自我、归隐田园的抉择,“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回应开篇对世风的批判,强调自身不随波逐流,坚守高洁品性,使文章主旨得以升华。

三、语言与修辞

1.言辞质朴,情感浓烈:语言质朴自然,如“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用简洁文字阐述士人品德。但质朴中饱含浓烈情感,从对世风的愤慨,对士人的同情,到对天道的质疑,情感层层递进,如“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直白表达对士人命运的悲叹,极具感染力。

2.用典精当,意蕴深刻:大量运用典故,涵盖众多历史人物事迹,如“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悼贾傅之秀朗,纡远辔于促界”等。这些典故精准贴切,借古人经历阐述士不遇主题,丰富文章内涵,使表达委婉含蓄,引发读者联想与共鸣,增强文章文化底蕴与说服力。

3.对比鲜明,强化主旨:多处运用对比,如将士人美好品行与恶劣社会风气对比,“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将天道理论与现实中贤士命运对比,“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通过对比,凸显现实残酷与荒诞,强化对士不遇现象的批判,使文章主旨更鲜明突出。

四、历史与现实意义

1.历史意义:为研究东晋社会提供生动文学资料,反映当时政治黑暗、社会风气败坏及士人艰难处境,是了解东晋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其对士不遇主题的深刻挖掘与独特表达,丰富古代文学主题内涵,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影响诸多文人对类似主题的表达。

2.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虽与东晋时代不同,但此赋仍具重要价值。其传达的坚守自我、不向恶劣环境妥协的精神,激励人们在面对诱惑与困难时,保持正直与独立人格。对人才任用与社会公平的思考,启示我们营造公正社会环境,重视人才,避免人才埋没,促进社会进步。

……

解析:

1.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

-解析:开篇提及董仲舒和司马迁都曾创作《士不遇赋》,陶渊明在闲暇时间研读他们的文章后,心生“慨然惆怅”之情。这不仅表明“士不遇”是一个由来已久且受关注的主题,还引出自己对此的感慨,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暗示他将继承前人,抒发对士人不遇这一现象的思考与无奈。

2.夫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解析:前两句指出践行诚信、思虑和顺是人们应有的美好行为,保持质朴、坚守宁静是君子深厚的素养。而后话锋一转,感慨淳朴世风的消逝和虚伪之风的兴起。“闾阎”指民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