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陶渊明《桃花源诗》(2 / 5)

加入书签

对理想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批判。

3.借典抒情,深化内涵:“黄绮之商山”引用商山四皓典故,说明避世传统,丰富诗歌文化内涵,暗示桃花源人避世的高尚与正当,使诗歌更具深度与底蕴。

四、历史与现实意义

1.历史意义:为研究东晋社会提供生动素材,反映当时社会矛盾与人民苦难。其理想社会模式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成为“乌托邦”文学典范,启发后人对理想世界的创作与思考,丰富中国文学内涵。

2.现实意义:在现代,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时关注精神世界,追求和谐、平等、自由生活。其对理想的坚守启示人们面对困难不放弃追求美好,努力构建公平、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

解析:

1.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解析:“嬴氏”指秦始皇嬴政,“乱天纪”表明秦始皇以暴政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纲纪伦理。在这样的乱世背景下,“贤者避其世”,有贤德的人选择避开这个混乱的时代,为下文桃花源人的出现埋下伏笔。此句不仅揭示了桃花源人避世的历史原因,也反映出诗人对秦朝暴政的批判,暗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与混乱,与桃花源内的和平宁静形成鲜明对比。

2.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解析:“黄绮”指商山四皓中的夏黄公和绮里季,他们在秦朝末年为避乱世,隐居于商山。“之商山”描述了他们的隐居行为。“伊人亦云逝”中的“伊人”指代桃花源人,“云逝”表示他们也像商山四皓一样,为躲避乱世而消逝在与世隔绝之地。诗人通过引用商山四皓的典故,类比桃花源人的避世之举,强调这种行为在乱世中的普遍性,同时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表明桃花源人的避世并非个例,而是贤者在乱世中的一种选择。

3.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解析:“往迹”指桃花源人当初来到此地的踪迹,“浸复湮”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踪迹逐渐被淹没、消失。“来径”即进入桃花源的路径,“遂芜废”说明这条路径也渐渐荒芜废弃。此句描绘了桃花源与世隔绝之久,强调了其神秘性和与外界的隔阂,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被时间和外界遗忘的地方,同时也为下文桃花源内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状态做铺垫。

4.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解析:“相命”体现桃花源人相互招呼、共同劳作,他们彼此协作,致力于农耕生产,“肆农耕”突出农耕活动的积极开展。“日入从所憩”描绘了日落之后,人们各自回到家中休息的场景。这两句生动地勾勒出桃花源内和谐有序的农耕生活节奏,展现了人们勤劳质朴、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与当时外界社会因战乱和苛政导致的民不聊生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简单、安宁生活的向往。

5.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解析:“桑竹垂馀荫”描绘出桑树和竹子生长繁茂,枝叶低垂,投下大片阴凉,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暗示桑竹可用于养蚕和编制等,是桃花源人生活的重要资源。“菽稷随时艺”说明桃花源人根据季节变化适时种植豆类和谷物等农作物。这两句进一步细化了桃花源内的农业生产,体现了物产的丰富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顺应,描绘出一幅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图景,展现了桃花源生活的富足与和谐。

6.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解析:“春蚕收长丝”描述春天养蚕能够收获长长的蚕丝,这不仅体现了桃花源内蚕桑业的发展,也暗示了人们的勤劳与智慧。“秋熟靡王税”则强调了秋天庄稼成熟后,无需向官府缴纳赋税,这与当时现实社会中百姓深受赋税之苦形成强烈反差。“靡王税”三个字是对桃花源理想社会的重要刻画,突出了这里没有剥削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