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陶渊明 《桃花源记》(3 / 5)
平旷,屋舍俨然”描绘出桃花源内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序,给人一种规整、安宁的感觉。“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列举了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等,展现出桃花源物产丰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声相互可闻,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与生活气息的乡村画面,体现出桃花源内宁静祥和的氛围。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解析:“其中往来种作”描绘桃花源中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情景,展现出他们勤劳的品质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说明桃花源人的穿着与外界并无差异,使桃花源与现实世界建立起某种联系,增强故事可信度。“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自得其乐,进一步强调桃花源内生活的和谐美好,突出人们精神上的满足。
7.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解析:“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人见到外来的渔人,感到十分惊讶,侧面反映出桃花源与世隔绝,极少有外人进入。“问所从来”,表现出他们对外界的好奇。渔人“具答之”后,村民“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热情邀请渔人到家,并以丰盛食物款待,体现出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
8.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解析:“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得知有外人到来,村民都前来打听消息,进一步体现出桃花源人对外界的关注。“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通过村民自述,交代了桃花源的来历,他们的祖先为躲避秦朝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与外界隔绝,解释了桃花源存在的合理性,也暗示了外界社会长期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解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人询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这夸张地表现出他们与世隔绝时间之久。“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向他们详细讲述外界情况后,村民们都感叹惋惜,他们的“叹惋”,可能包含对外部世界朝代更迭、战乱频繁的感慨,也可能有对自身与世隔绝错过许多的复杂情绪,进一步强化了桃花源与现实世界的对比。
1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解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除了最初邀请渔人的人家,其他村民也纷纷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并拿出酒食招待,再次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也表明桃花源内人际关系和睦,大家生活富足。“停数日,辞去”,渔人在桃花源停留数日后决定离开,推动故事发展,引出下文。
1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解析: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细节表现出他们对现有平静生活的珍惜与维护,担心外界人知晓后打破桃花源的宁静与安宁,同时为后文寻找桃花源无果埋下伏笔,增添故事神秘色彩。
1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解析:“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渔人离开桃花源后,顺着来时路返回,处处做标记,表现出他对桃花源的重视以及可能存在的私心。“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回到郡城后,渔人拜见太守并告知桃花源之事,反映出渔人在利益或其他因素驱使下,违背了桃花源人的嘱托,也使得桃花源的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