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孙该《琵琶赋》(2 / 6)

加入书签

的重要资料,《琵琶赋》详细记录了三国时期琵琶的制作工艺、演奏特点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通过对琵琶形制与音律对应关系的描述,为后人了解古代音乐理论和乐器发展提供了宝贵线索,有助于还原当时的音乐风貌。

文人审美与思想的生动体现:反映了三国时期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对琵琶华丽装饰的描写体现了当时追求精致、唯美的审美倾向;将琵琶与天地自然、阴阳五行等观念相联系,展现出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对自然与艺术和谐统一的追求,为研究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生动样本。

……

解析:

惟嘉桐之奇生,于丹泽之北垠。

-解析:开篇点明主旨,强调优良的桐木独特地生长在南方水泽的北岸。“惟”字加强语气,突出桐木的不凡。“嘉桐”表明桐木品质优良,是制作琵琶的上佳材料。“丹泽”点明生长环境,给人以神秘、温润之感,暗示桐木生长环境得天独厚,为其赋予了一种不凡的气质。

托峻岳之崇冈,临清流之通津。

-解析:进一步描述桐木生长的地理位置,它依托着高峻山岳的山冈,临近清澈水流的渡口。“托”“临”二字生动地描绘出桐木所处环境的雄伟与清幽,山冈的高峻赋予桐木坚韧的气质,清流的润泽则使其增添了灵动之感,这种环境为桐木成为制作琵琶的优质材料提供了自然条件。

受中和之正气,禀白日之灵精。

-解析: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桐木以天地灵气。“受中和之正气”,表明桐木承受着中正平和的天地正气,体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特质,暗示琵琶制作材料的纯正与优良。“禀白日之灵精”,意为禀受着太阳的神灵精气,使桐木具有了一种神圣的光辉,暗示其在制作琵琶后将能发出独特而美妙的声音。

感春气之和润,吸雨露之滋荣。

-解析:描绘桐木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滋养。“感春气之和润”,感受着春天气候的温和滋润,春天的气息象征着生机与活力,为桐木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气候条件。“吸雨露之滋荣”,汲取着雨露的滋养而繁茂生长,雨露的滋润是桐木茁壮成长的关键因素,也暗示了琵琶如同这桐木一般,吸收天地精华,具备独特魅力。

其条畅而偃蹇,其叶蓁而敷荣。

-解析:细致刻画桐木的枝叶形态。“其条畅而偃蹇”,描写桐木的枝条舒展而曲折,“畅”体现枝条的舒展,富有生命力;“偃蹇”则描绘出枝条曲折的姿态,增添了桐木的独特美感。“其叶蓁而敷荣”,其叶子茂密而繁盛,“蓁蓁”形容叶子的茂盛,“敷荣”进一步强调叶子的繁荣,展现出桐木生机勃勃的景象,暗示琵琶制作材料的生命力旺盛,为制作出优质的琵琶奠定基础。

啄木鸟飞而攒集,翡翠翔而逡巡。

-解析:通过描写啄木鸟纷纷飞来聚集,翡翠鸟盘旋飞翔徘徊不去,从侧面烘托桐木生长环境的美好与吸引力。鸟儿的聚集不仅体现了桐木周围生态环境的和谐,也暗示了桐木的不凡,仿佛它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吸引众多鸟类,为桐木增添了一份灵动与生机,同时也为下文琵琶的制作营造出一种自然、美好的氛围。

于是工人命斧,伐之岩阿。

-解析:“于是”承接上文桐木的生长,表明制作琵琶的工序开始。“工人命斧”,工匠挥动斧头,简洁地描述了制作琵琶的第一步——砍伐桐木。“伐之岩阿”,点明砍伐地点在山的曲折处,说明工匠选择桐木时对其生长环境的重视,暗示只有生长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的桐木,才能制作出优质的琵琶。

临清流而剃度,据高崖而安柯。

-解析:这两句继续描述制作过程。“临清流而剃度”,靠近清澈的水流裁取木材,在清水中剃度木材,一方面可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