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2 / 4)

加入书签

肯驰

-解析:“驾出”表明诗人驾车出行,“北郭门”指出了方位,点明诗人驾车从城北的门驶出。“马樊不肯驰”,“樊”在此处可理解为马行进时的状态,马仿佛受到某种无形的阻碍,不愿向前奔跑。这一句看似写马,实则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暗示着即将发生不同寻常的事情,为全诗奠定了低沉的基调,也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继续探寻究竟。

下车步踟蹰,仰折枯杨枝

-解析:因为马不肯前行,诗人无奈下车,“步踟蹰”描绘出诗人下车后徘徊不定的样子,表现出他此时内心的烦乱与迷茫,不知该如何是好。“仰折枯杨枝”,诗人抬头折下干枯的杨树枝,这一动作看似随意,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烦闷无处发泄,借折树枝来舒缓情绪。同时,“枯杨枝”这一意象也增添了几分衰败、凄凉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悲伤基调。

顾闻丘林中,噭噭有悲啼

-解析:“顾闻”表示诗人在徘徊时,不经意间听到声音。“丘林”点明声音的来源方向,是在那片山丘树林之中。“噭噭”模拟出悲啼的声音,尖锐而凄惨,生动地传达出哭声中饱含的痛苦。这突如其来的悲啼声,打破了之前的沉闷,将读者的注意力迅速吸引过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悲啼者的探寻,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借问啼者谁,何为乃如斯?

-解析:“借问”体现出诗人主动询问,面对这凄惨的哭声,诗人忍不住想要弄清楚缘由。“啼者谁”直接发问,想知道哭泣的人是谁;“何为乃如斯”则进一步询问为何哭得如此悲切。这两句诗以问答的形式开启了与悲啼者的对话,使诗歌情节更加生动,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对悲啼者的关切,为读者揭开谜底做铺垫。

“亲母舍我殁,后母憎孤儿”

-解析:这是悲啼者——孤儿的回答,直接道出了自己悲惨身世的根源。“亲母舍我殁”,表明孤儿的亲生母亲已经离他而去,这对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打击。“后母憎孤儿”,则揭示了孤儿悲惨生活的进一步原因,亲生母亲去世后,后母对他充满厌恶,为下文叙述孤儿遭受的虐待埋下伏笔,让读者对孤儿的遭遇产生同情。

“饥寒无衣食,举动鞭捶施”

-解析:具体描述孤儿在后母虐待下的生活状况。“饥寒无衣食”,说明孤儿面临着饥饿和寒冷,连基本的衣食都无法得到保障,生活陷入极度困境。“举动鞭捶施”,突出后母虐待的残忍,孤儿稍有举动,就会遭到后母的鞭打捶打,从身体到心灵都遭受着严重的创伤,这两句诗将后母的冷酷无情和孤儿的悲惨境遇刻画得淋漓尽致。

“骨消肌肉尽,体若枯树皮”

-解析:进一步描绘孤儿因长期遭受虐待而导致的身体状况。“骨消肌肉尽”,生动地展现出孤儿身体的极度消瘦,几乎到了皮包骨头的程度,肌肉都已消失殆尽。“体若枯树皮”,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孤儿的身体比作干枯的树皮,形象地突出了他身体的干瘪、粗糙,毫无生机,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孤儿所遭受的苦难之深。

“藏我空室中,父还不能知”

-解析:此句揭示了后母虐待行为的隐蔽性。后母将孤儿藏在空房间里,这样父亲回来后也无法知晓孤儿所遭受的折磨。一方面体现出后母的心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父亲在家庭中的疏忽,未能察觉孩子的悲惨处境,使得孤儿更加孤立无援,无人可以倾诉和求助,进一步加深了悲剧色彩。

“上冢察故处,存亡永别离”

-解析:“上冢”指孤儿前往亲生母亲的坟墓。“察故处”,他来到母亲的墓地,似乎是在寻找曾经与母亲相处的痕迹,或是在向母亲诉说自己的遭遇。“存亡永别离”,深刻地表达出孤儿对与亲生母亲阴阳两隔的悲痛,亲生母亲已经去世,他们永远分离,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