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蔡琰 《悲愤诗》(4 / 9)
。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解析:白天,百姓一边哭泣一边被迫前行;夜晚,他们悲伤地坐着吟唱悲歌。此句通过描写百姓白天黑夜不同时段的状态,从侧面反映出他们无时无刻不沉浸在痛苦之中,生活毫无希望和乐趣。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解析:百姓们想要死却不能如愿,因为侵略者不允许他们轻易死去;想要活下去,却又没有任何可以生存的条件和希望。这深刻地体现了被掳百姓进退两难的绝望处境,他们的命运完全被侵略者掌控。
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解析:“彼苍者”指百姓,诗人发出悲叹,这些无辜的百姓究竟犯了什么罪,竟然遭受如此可怕的灾祸。这是对侵略者暴行的强烈控诉,也是对命运不公的悲愤质问。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
解析:蔡琰到达匈奴所在的边地后,发现这里与中原地区截然不同。当地的风俗缺少中原的礼仪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与她所熟悉的中原文化差异很大,这让她感到格格不入和深深的孤独。
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解析:描绘了边地的气候特点,这里常年多霜雪,即使在春夏季节,也常常刮起呼啸的胡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一步增添了蔡琰在边地生活的艰难与困苦。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
解析:“翩翩”“肃肃”分别形容风吹动衣服的样子和风声,胡风轻轻吹动她的衣裳,呼呼地传入她的耳中。这一细节描写,不仅从感官上让读者感受到边地的寒冷与荒凉,也烘托出蔡琰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解析: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下,蔡琰触景生情,思念起远方的父母。她的哀叹声没有尽头,表达了她对家乡和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以及无法与亲人团聚的痛苦。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
解析:在边地生活期间,每当听说有客人从外面来,蔡琰总会心生欢喜。因为她渴望从客人那里得知家乡和亲人的消息,这反映了她对家乡的牵挂和对亲人的思念之切。
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解析:她赶忙迎上去询问客人家乡的消息,然而每次得到的答复都不是关于自己家乡和亲人的。这种一次次的失望,更加深了她的思念和痛苦,也让读者感受到她在边地的孤独与无助。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
解析:“邂逅”指意外相遇,“徼时愿”意为实现了当时的愿望。蔡琰意外地等到了曹操派来迎接她的使者,这让她多年来渴望回归家乡的愿望得以实现。“骨肉”指代曹操派来的使者,体现了她对来自家乡之人的亲切感。
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解析:虽然自己得以解脱,能够回到家乡,但此时她却面临着与亲生儿子分离的痛苦抉择。一边是日思夜想的家乡,一边是自己的亲生骨肉,这种两难的境地让她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之中。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
解析:“天属”指亲生骨肉,血缘关系紧紧连着她的心。她想到这一分别,可能再也没有相见的机会,心中充满了不舍和绝望。这深刻地体现了她作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眷恋之情。
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解析:此句进一步强调了分别之后,无论生死,她与儿子都将永远分离。她实在不忍心与儿子告别,然而又不得不面对这残酷的现实,内心的痛苦达到了顶点。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
解析:儿子察觉到母亲的异样,跑过来抱住她的脖子,天真地问母亲要去哪里。儿子的这一动作和问话,充满了童真与无辜,更加凸显了分别的残酷和蔡琰内心的痛苦。
“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