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蔡琰《胡笳十八拍》(2 / 15)

加入书签

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

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

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

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

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

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

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

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

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

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

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豗兮筋力单。

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

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

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

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

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

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应不容。

……

赏析:

《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饱含深情、动人心弦的诗作,相传为蔡琰所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以下从主题、情感表达、艺术特色等方面对其进行赏析。

1.主题内涵

乱世悲歌与个人苦难:诗作以东汉末年的乱世为背景,深刻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以及个人在这动荡时代中的悲惨遭遇。蔡琰被匈奴掳掠,远离故土,在胡地度过多年屈辱生活,她的经历是当时无数百姓苦难的缩影。诗中通过对战争场景、匈奴生活习俗以及自身遭遇的描写,展现了乱世中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以及个人在命运洪流中的无奈与挣扎。

乡情与亲情的交织:诗中贯穿了蔡琰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亲子的骨肉深情。一方面,她日夜思念故乡,渴望回归故土,这种乡情是她在困境中坚持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在胡地生育的两个儿子又让她陷入了亲情的纠葛。归汉时与儿子的生离死别,使她承受着乡情与亲情的双重煎熬,深刻地展现了人性在这种极端情境下的复杂情感。

2.情感表达

强烈而真挚:诗中情感浓烈且真挚,毫无保留地抒发了蔡琰内心的悲愤、痛苦、思念、无奈等复杂情感。如“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直接表达了对乱世的控诉;“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将她对故乡的渴望和对生死的态度表露无遗。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她所承受的苦难。

细腻而复杂:情感表达细腻入微,展现了多种情感的交织与变化。在思念故乡时,“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合生兮莫过我最苦”,将思乡之情的浓烈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在面对与儿子的分别时,“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既有归汉的喜悦,又有与儿子分离的悲痛,这种复杂的情感在诗中层层递进,使读者仿佛能触摸到她内心的每一丝波澜。

3.艺术特色

独特的结构形式:采用十八拍的形式,每一拍都围绕一个主题或情感展开,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与抒情体系。这种结构形式使得诗歌的层次清晰,情感脉络分明,如同乐章的不同章节,逐步推进情感的发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情景交融的描写:善于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