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南宋(8 / 36)
实质完全暴露,朝野抗战派官员掀起了反投降的热潮。十一月,高宗下诏,传达金国要宋廷屈己议和,百官多认为金国之言不可信。秦桧擢升中书舍人勾龙如渊为御史中丞,排挤朝中议论不合之人。吕本中、张九成[394]、冯时行[396]、胡铨[395]等皆被贬出朝廷。
岳飞坐像为南薰殿旧藏历代名臣像。
绍兴十年(1140年),各路宋军在对金战争中节节取胜时,宋高宗担心将领功大势重、尾大不掉,而且朝廷财政不支,于是下令各路宋军班师。[393]
绍兴十一年(1141年),高宗解除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向金表示坚决议和的决心。不久,他与秦桧制造岳飞父子谋反冤案,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遂同金朝达成了屈辱的绍兴和议,向金称臣纳贡,以换取金承认自己在淮河\/大散关以南地区的统治权。十一月和议达成后,按金朝规定,秦桧成了终身宰相,宋高宗虽对他日益猜忌,却仍纵容他专权跋扈,对主张抗战的臣僚加以排斥和打击。后期由于秦桧权势太大,引来宋高宗的警觉。例如宋高宗亲下命令,使秦桧之孙秦埙失去状元。秦桧的权势日渐下降。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病重,他又策划让其子秦熺接替相位,被宋高宗否决,不久就一命呜呼。[643]在秦桧死后,宋高宗仍委任主和派万俟卨等人掌政,坚守对金和议条款,每年除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外,送给金统治者贺正旦、生辰等的礼物也“以巨万计”,只要金朝统治者索取玩好,宋高宗立即下令搜访送去。[393]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秋,金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南侵,赵构又想再次逃离临安府。但完颜亮被虞允文在采石击退。金海陵王渡江失败,被部下所杀。宋高宗遣使贺金世宗完颜雍即位,准备再次对金议和。[77]
隆兴北伐
自完颜亮南侵失败后,南宋北伐的声音高涨。宋高宗决定禅位于养子赵昚,是为孝宗。孝宗即位,皇位又转入太祖一系,在当时统治集团中起着一新耳目的作用。但宋高宗作为太上皇,仍然对孝宗施加压力,而且纵情享乐,花费巨大。[77]
张浚像取自清道光修《浙江山阴张氏宗谱》。
孝宗在做太子时,就积极主张抗战。金完颜亮南侵,投降派纷纷要求退守,太子请求亲自作前锋抗敌。孝宗刚一即位,就召见主战大臣张浚。张浚大力陈说主和议的错误,劝孝宗坚持进取。孝宗任命张浚为江淮东西两路宣抚使,统帅军马。七月,孝宗又下诏,追复岳飞和岳云的官爵,依官礼改葬,岳飞的子孙也都特予录用。此举表明对抗战派的支持。朝野上下,为之一振。[77]
接着,孝宗又清理了其他各种冤案,为遭秦桧迫害的李光、赵鼎、范冲、朱震等人恢复名誉,厚待其子孙;对于那些尚健在的,则大多重新起用,不少人还被授予显位重职。如辛次膺、胡铨在高宗朝以敢于抨击秦桧而着称。孝宗即位后,立即将两人重新召回。辛次膺初任御使中丞,旋升同知枢密院事,进而担任参知政事。胡铨亦被授予权兵部侍郎之职。[114]
史浩画像[121]
隆兴元年(1163年)初,张浚进为枢密使。史浩为右相,陈康伯为左相。朝中的秦桧党人都被驱逐。从此,抗战派在朝中占了优势。[77]张浚出帅江淮,作北上抗战、恢复失地的准备,抗战派纷纷建策北伐。史浩又出来反对,主张修筑瓜洲、采石两处的城防,以保长江。张浚认为这是自动向金军示弱,筑城防应在泗州。[77]
四月,孝宗召见张浚,询问恢复的计划。张浚请孝宗即日下诏,进驻建康,鼓舞将士北伐。史浩又持异议,张浚和他在殿上辩论,史浩反对轻举妄动恢复中原。张浚单独见孝宗,提出出兵渡江计划,得孝宗准许,可以诏令不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