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麒麟豆腐(3 / 4)

加入书签

的认可。

尤其是看到赵志威那条转发时,他忍不住轻笑出声。

不管大家身在何处,彼此多么陌生,但是对美食的喜欢都是一样的。

这就很好。

......

自从苏浩泽在网上回复了那句“将于下月初正式纳入菜单”后,一种微妙的期待感便开始在店内弥漫。

不仅是对客人,对员工也是如此。

后厨里,苏浩泽并没有立刻开始大规模试做“麒麟豆腐”。

他先将李厨和几位核心厨师叫到身边,将那晚即兴创作的过程和想法娓娓道来。

“……所以,这道菜的核心不在食材珍贵,而在于‘心意’和‘功夫’。肉糜的肥瘦比例、调味的深浅、豆腐挖坑的深浅、蒸制的火候,差一点,就不是那个味道了。”

苏浩泽用最平实的语言,试图将那种即兴的“感觉”传递出去。

他并没有制定死板的公式,而是划定了一个“风味区间”,鼓励几位厨师各自尝试,找出自己理解中“温润平和、鲜香适口”的最佳平衡点。

接下来的几天,后厨时常在营业结束后飘出淡淡的蒸豆腐香气。

蒸锅开启的瞬间,豆香与肉鲜交织的白色蒸汽扑面而来,在灯下晕开柔和的光圈。

苏浩泽像个严格导师,品尝着每一位厨师制作的作品,哪怕是学徒只要做了出来,他都会挨个点评。

“阿明的汤底鲜度够了,但欠一分清澈。”他用白瓷勺轻轻舀起一勺汤,对着光仔细查看了看,然后又去尝了尝另外一份,感受着各种味道在舌尖的平衡:“小周的肉馅嫩滑,但姜味强了一丝。”

“火候是东子的强项,这次豆腐的嫩度就恰到好处。”苏浩泽用勺背轻轻触碰豆腐表面,通过回弹的力度判断火候。

他没有选择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集众人之长,最终融合出了一个所有人都认可的“标准流程”。

这个过程,不仅完美复现并优化了那道“麒麟豆腐”,更让整个后厨的员工对苏浩泽更加佩服。

苏浩泽的对食材的尊重、对火候的敬畏、对食客心意的体察让后厨的员工们都受益匪浅。

尤其是几位帮厨学徒更是对于做菜有了更深的理解。

就在麒麟豆腐的热度持续发酵时,一篇题为《城市温度:从一碗豆腐看餐饮人文关怀》的深度报道在本市主流媒体刊发,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也让《寻味之旅》栏目组注意到这家一直活跃在网友口中的私人菜馆。

这天下午,苏浩泽正在办公室思考下个月的新菜单,还有苏氏小饭桌的新品。

苏氏小饭桌也差不多到了需要上新的时候。

此时前台接待内线的电话打了进来,语气有些紧张:“老板,有位小姐想见您,她说她是市电视台《寻味之旅》栏目组的编导,想跟您谈谈合作可能性。”

苏浩泽微微一愣。

《寻味之旅》是本地一档颇有口碑的美食文化纪录片节目,风格细腻,注重挖掘美食背后的故事和人。

是他很喜欢看的节目。

“请她到VIP茶室稍坐,我马上过来。”

来到茶室,苏浩泽见到了一位看起来十分干练的年轻女性。

她约莫二十七八岁,穿着简约的职业装,眼神明亮有神,浑身透着一种沉静气息。

她站起身,微笑着伸出手:“苏老板,冒昧打扰。我是《寻味之旅》的编导,秦薇。”

“秦导客气了,请坐。”苏浩泽得体地回应,吩咐人沏上来。

秦薇没有过多寒暄,开门见山:“苏老板,我们节目组关注您和‘苏氏’有一段时间了。尤其是最近“W哥带你吃好的”那篇博文以及您的回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样本。”

“我们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