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1 / 3)

加入书签

木雕泥塑之所以能让人产生恭敬之心大抵是因为周边环境和氛围烘托的好。一般进入一座庙宇首先看到的不会是佛祖的神像,而是韦陀和弥勒的造像。为什么?这就是铺垫和烘托。这个老和尚靠什么让人产生恭敬呢?我认为靠的是人。这院子里数千僧人都在安静端坐仔细聆听这个老和尚讲说,这也叫氛围和烘托。当然,我之所以还能安安静静地立在屋檐下听这个老和尚说话那完全是因为我身边的人。不知何时,我发现青春和尼尔竟然也来到了我和小山的身边,她们俩也正在安安静静地听这个老和尚讲话,她们的面部表情和神色告诉我,似乎她们也很信服这个老和尚所说的话,很是理解和钦佩这个老和尚所说所讲的内容,频频地点头似乎表明她们很认同他的见解。我的天啊,我感觉她们俩就是专门来监督和辖制我的狱卒和狱吏,防止我冒犯和破坏这个老和尚与院子里其他人共同维持着的这个笑话。

不说话会怎么样呢?不说话就会专心听别人讲话吗?不会!所有上课走过神的学生都明白,不说话并不代表自己在认真听讲,很有可能是在从事自己喜欢的小秘密与小把戏。至于是什么嘛,不好说,因为每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都不相同。我嘛,是喜欢端详别人,仔仔细细地端详别人。因为干这件事不用出声,也不会被人很快发现,往往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道具和材料,可谓简单易行有人就成,只要我身边有人就可以让我慢慢地端详。当然,人多一些比较好,不仅可供端详的目标多,不乏味,而且还能让我隐匿踪迹。如果只有两个人,两个人又大眼瞪小眼地互相盯着对方看,那肯定会感到尴尬的嘛。今天这环境就挺合适,可以让我安静地仔细打量我身边的人。

我首先仔细端详的是屋檐下与我穿着打扮类似的人,就是其他游客和香客。这是因为我认为他们和我比较类似,都是进庙来的外人,与这庙里的僧人不同,是偶尔或偶然才进庙的人。这些人来自于五湖四海,从事的行业应该也是多种多样,用社会学的术语讲这个调查样本的……等等,我忽然发现了一个秘密,一个之前我并未发现的秘密,一个我不应该忽视的秘密。

很多屋檐下台阶上的游客的目光聚集之处好像不是大雄宝殿前的那个老和尚,这个现象我能理解,我之前就意识到院中有许多不懂装懂滥竽充数的人了。这些人和我一样,很有可能听不清也听不懂那个老和尚在讲什么,但是又碍于各种原因不好随意开口和走动,生怕破坏了法会的庄严和秩序。因此他们自然会干一些自己的小勾当,东张西望甚至是交头接耳我也不会觉得奇怪。但是他们没有,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现在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偷偷地盯着院中的某处看呢。不是正常的盯着看,也不是偶尔的扫视,而是看一眼躲一眼,似乎生怕被别人发现自己在看些什么。这种躲闪的目光我太熟悉了,就像是在做贼,贼在下手偷东西之前会先选择下手的目标,但贼永远不会直勾勾地盯着目标一直看的,他们会看一眼目标然后就移开目光一会儿,过一会儿再斜着眼偷偷打量目标一会儿,然后又将目光移开,生怕被周边的人发现了自己的举动和企图。甭问啊,这院中现在某处有他们中意和看上的东西了,但是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一时还搞不清楚。

佛家自古就有七宝的说法,大抵都是金、银、琉璃、珊瑚之类的贵重难得之物。此处是佛寺,规模还不小,有这些宝物一点都不奇怪。但我奇怪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庄严佛寺为何能招来如此众多的贼呢,这当真是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或许从今往后我应该换一个视角来看这个问题,也许佛寺本身就是一个极易吸引盗贼的地方才对。因为什么能吸引盗贼呢?宝物嘛,值钱不易得的宝物最易吸引盗贼了,所以四大皆空却宝物无数的寺庙就成了盗贼极爱光顾的地方。

这么一想我就理解了,释怀了,可以心平气和地与这么多盗贼默然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