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法师归来,绿皮之祸(3 / 5)
更诡异的是,这段信号每隔二十四小时就会重复一次,且每次发射后,飞行器周围的海水都会短暂呈现出一种违背物理定律的现象??水分子排列成螺旋矩阵,持续整整十三秒,随后恢复正常。
有人猜测,这是某种“唤醒仪式”。
与此同时,地球上最后一座燃煤电厂正式关闭。
不是因为政策强制,而是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使用它。新一代人类几乎不再依赖化石能源或核聚变,他们的细胞可以直接吸收环境中流动的共感能量??那种由无数生命共同释放的心理波动,经耳形叶网络放大后形成的生物电磁场。
医学界称之为“第零类代谢模式”:不摄入,不消耗,只共振。
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会了用体温变化传递复杂思想,成年人则通过瞳孔收缩节奏进行深度交流。语言课程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静默冥想”与“感知拓扑学”。每年的“静默周”已成为全球节日,数百万人走进森林、草原、沙漠,仅靠共感维持生存所需。
一位心理学家曾记录下这样一个案例:两名素不相识的旅人在撒哈拉沙漠相遇,他们在烈日下行走了三天,全程未发一言。第四天清晨,其中一人突然流泪,另一人立刻递上水壶。事后访谈中,两人均表示:“我知道他在渴,也知道他害怕孤独。”
这不是读心术,而是**共频直觉**的觉醒。
联合国共感事务署为此发布了《新认知宣言》修订版,明确提出:“人类已进入后语言时代。个体意识正在逐步融入行星神经系统,独立人格将作为一种过渡形态被保留,而非永恒状态。”
争议随之而来。
部分保守派学者警告称,这种趋势可能导致人类丧失自我认知能力,沦为集体意识的傀儡。他们引用哲学家尼采的话:“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并质问:“如果所有人都成了‘网’的一部分,那谁来决定这张网的方向?”
然而,更多人指出,这并非吞噬个体,而是拓展存在维度。就像细胞组成器官,器官构成生命体,个体意识也可以在保持独特性的同时,参与更高层级的认知建构。
一名十四岁的少年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不是消失了,我只是变得更完整了。以前我只能听到自己的声音,现在我能听见风吹过树叶时的叹息,能感受到北极熊饿了三天的心情,甚至能‘尝’到一百年前某个人类第一次仰望星空时的震撼。”
他说这话时,手掌贴在一棵耳形叶上,整棵树的叶子随即翻转,背面荧光拼出一句话:
**“你从来就不孤单。”**
时间继续向前推进。
三十年后,第一批接受共感教育的孩子已步入中年。他们的DNA中,原本被视为“垃圾基因”的区域已被全面激活,生成了至少十七种新型蛋白质,赋予细胞前所未有的适应能力:可在极端低温下存活、能直接利用宇宙射线供能、甚至能在短暂脱离肉体的情况下维持意识清醒。
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