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没人喊万岁但每户灶台上都摆着个小泥人(1 / 3)

加入书签

春社将至,暖风拂过,吹皱了一池春水,也吹动了各地乡县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也不知道是谁起了个头,说是要重修火神庙,感谢“蓝焰太子”

降世,普惠苍生。

这“蓝焰太子”

的名号,也不知是哪个马屁精想出来的,听着就带劲儿!

可不,那新式炉具烧出来的火,可不就是蓝色的嘛!

于是乎,各地乡绅纷纷响应,你捐粮,我献地,恨不得把李承乾的金身塑得比真人都高。

更有人别出心裁,直接把李承乾的形象和火神祝融融合在一起,塑成一尊手持火炬,脚踏祥云的金身像,摆在庙里供人膜拜。

这事儿传到柳奭耳朵里,那老家伙的眼珠子滴溜溜一转,计上心来。

他立刻联合礼部,加班加点地炮制出一份《崇火典礼章程》,洋洋洒洒几千字,核心就一个意思:每年三月初三定为“圣火节”

,由官府主持盛大的点火仪式,并在全国各地设立“火德碑”

,歌颂皇恩浩荡。

为了让皇帝老儿眼前一亮,柳奭还特意附上了一张效果图。

只见图上,一座顶天立地的巨型铜像巍然屹立于长安城南,铜像手里高举着一柄燃烧的火炬,仿佛要照亮整个大唐。

铜像的基座上,刻着一行斗大的金字:“唯天子授火,庶民承恩!”

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火是老天爷(皇帝)赏的,你们这些老百姓,就老老实实地感恩戴德吧!

圣火节草案一呈到御前,李二龙颜大悦,直夸柳奭“忠君体国,用心良苦”

消息传开,朝野震动。

有人说,柳奭这是要借“圣火节”

巩固皇权,钳制民心;也有人说,他是想借机捞一笔,中饱私囊。

反正说什么的都有,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圣火节”

要是真办起来,李承乾之前搞的那些“民生工程”

,恐怕都要打水漂了。

就在长安城里暗流涌动的时候,崔琰正风尘仆仆地赶往下一个授课点。

自从广州分院成立后,她就成了空中飞人,哪里缺技术,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这天,她来到岭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现村里的孩子们正围在一起玩泥巴。

一个脏兮兮的小村童,用黄泥捏了个歪头斜脑的小人,小心翼翼地摆在自家炕炉旁边。

崔琰好奇地问道:“这是谁呀?”

小村童抬起头,咧嘴一笑,露出缺了门牙的豁口:“这是送炉芯的周爷爷!

俺爹说了,多亏了周爷爷送来的炉芯,俺们冬天再也不怕冷了!”

崔琰心头一震。

她蹲下身子,仔细端详着那个歪头小人,越看越觉得眼熟。

这不就是长安西市那个聋哑铁匠周哑子吗?

她想起之前在工坊里,经常看到周哑子默默地站在角落里,一言不地观察着工匠们制作炉具。

当时她还觉得奇怪,现在看来,人家这是在用心学习啊!

崔琰的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她又走访了十几个村子,现几乎家家户户的灶台上,都摆着类似的小泥偶。

这些泥偶,有的绑着油布,那是送油泥的;有的举着图纸,那是教技术的;还有的像周哑子一样,比划着手势,那是教大家怎么正确使用炉具的。

村民们亲切地称这些泥偶为“暖师傅”

,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在泥偶面前添一勺炭,嘴里还念念有词:“不能让帮过咱的人冷了心!”

崔琰把这件事告诉了孙思邈和魏征,两人听后也是感慨万千。

“民心可用啊!”

魏征捋着胡子,激动地说道,“看来咱们这位太子殿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