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寻材制直钩,初闻渭水事(1 / 5)

加入书签

    第5章:寻材制直钩,初闻渭水事(第1/2页)

    晨光刚漫过渭水的河面,姜子牙便已站在昨日选定的青石板旁。他取出储物空间中的直钩鱼竿,指尖抚过木杆表面——经过张铁匠的初步打磨,垂柳木虽已光滑,却仍残留着些许木纹凸起,若长期握持,掌心易生磨损。“既然要以‘直钩’显志,便需让这钓具处处见匠心。”姜子牙心中暗道,决定今日先对鱼竿进行精细修缮,再深入了解渭水周边的情况,为三日后与姬昌的会面做更充分的准备。

    他将鱼竿放回储物空间,施展“御风术”朝着村西的柳树林飞去。清晨的柳树林间还弥漫着薄雾,湿润的空气带着柳叶的清香,沾在衣袖上,凝成细小的露珠。昨日砍伐的垂柳旁,几株新抽的嫩芽正从树桩上冒头,透着勃勃生机。姜子牙没有再砍伐新的树枝,而是在树林中仔细搜寻——他需要一些柔韧性极佳的柳条,用于编织鱼竿的握把,既能增加握持的舒适度,又能体现“以柔衬刚”的深意。

    “系统,解析附近柳条的材质特性。”姜子牙在意识中呼唤系统。淡蓝色的扫描线随即展开,扫过林间的柳条,最终停留在几株生长在溪水边的柳条上:“目标:三年生垂柳柳条,材质特性:纤维细腻、柔韧性强、耐磨损,经浸泡后可编织成紧密的绳结,适合制作握把衬层。”

    姜子牙走上前,小心地剪下几根手指粗细的柳条。这些柳条长约三尺,表皮呈淡绿色,用手指轻轻弯折,能轻松弯成环形而不断裂。他将柳条放入随身携带的陶碗中,倒入从溪水打来的清水,开始浸泡——根据在昆仑山学习的“草木处理”知识,柳条需在清水中浸泡两个时辰,让纤维充分吸水软化,后续编织时才不易断裂。

    浸泡柳条的间隙,姜子牙又在树林中寻找打磨工具。他发现一块表面光滑的砂岩,边缘呈弧形,硬度适中,恰好可用于打磨鱼竿。接着,他又找到几株结满果实的皂角树,摘下几颗成熟的皂角——皂角果肉捣烂后可制成天然的清洁剂,能去除木材表面的油脂和杂质,让后续的打磨更加顺畅。

    两个时辰后,柳条已充分软化。姜子牙将浸泡好的柳条取出,放在石板上反复揉搓,去除表皮的粗纤维,只留下内部细腻的纤维层。随后,他从储物空间中取出鱼竿,用砂岩蘸着皂角制成的清洁剂,开始细细打磨——他先打磨鱼竿的杆身,按照从粗到细的顺序,先用砂岩的粗面磨去木纹凸起,再用细面抛光,让木杆表面呈现出温润的光泽。打磨过程中,他刻意在鱼竿的中段留下一圈浅浅的环形纹路,既不影响鱼竿的整体美观,又能在握持时增加摩擦力,不易打滑。

    杆身打磨完成后,姜子牙开始编织握把。他将软化的柳条分成细股,以“双螺旋”的方式缠绕在鱼竿的末端——每缠绕一圈,便用指尖轻轻按压,让柳条与木杆紧密贴合,再用细柳条在接口处打结固定。编织好的握把呈深褐色,纹理紧密,握在手中,恰好能贴合掌心的弧度,舒适而稳固。最后,他又在握把的末端钻了一个细小的圆孔,穿上一根用麻绳编织的挂绳,便于携带。

    当朝阳升至半空时,鱼竿的修缮终于完成。姜子牙将鱼竿举起,对着阳光仔细端详——打磨后的垂柳木泛着淡淡的金黄光泽,编织的握把与杆身浑然一体,直钩在阳光下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