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解仇作约,刘升之将成为神明。(2 / 8)

加入书签

> 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和羌人一起起兵。

关东士族不管。

朝廷管不管当然得管,实际上只要东汉的天子能活到成年,羌乱就必须管。

每年几十亿的军费发去凉州,征召数万汉军去保卫西部的国境线。

可统兵的关东士族们能打仗吗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前后十数万将士在无能的指挥之下殒命凉州,数不尽的军费被军官贪墨。

除了内斗,搞死皇帝、搞死外戚、搞死宦官,搞地域歧视,搞学阀,搞钱搞女人,把整個朝堂搅得一片黑暗以外,大部分的关东士族几乎一事无成

最后,靠着凉州本地人为代表的凉州三明平定了羌乱。

立下赫赫战功,是关西人进入朝堂唯一的希望。

结果呢,皇甫规入朝被下狱,张奂把自己的祖籍迁移到了关东弘农郡,最后还是被关东士族排挤的回了敦煌。

段颎投靠宦官集团,事败下狱,饮鸩而死。

这三人可谓是关西的英雄人物了,结果被关东士族迫害成这样。

看到他们悲惨的结局,以后,在凉州掌握军权的军官,谁还敢放弃兵权。

董卓尾大不掉,入了洛阳,干脆一把火把洛阳烧个干干净净,把天下士族的领袖袁隗满门抄斩。

李傕、郭汜把满朝公卿举刀杀戮,是一百多年来关东士族们自己造的孽,自己种的果。

可让人啼笑皆非的是。

蔓延了东汉满朝的羌人动乱,却因为董卓之乱摧毁了关东政权而消弭无形了。

羌人们找到了足以生存的领土,凉州的汉人们也没有了关东豪右的剥削。

双方不断联姻血脉融合,一样的耕种,一样的互换所需,解仇作约,和谐相处。

遇到难以抵抗的大军和战乱,汉人们便跑到羌人的部落求生存。

羌人部落遇到争斗时,也得靠汉人长者去仲裁。

这里的百姓早就融为一体了。

其实,哪有什么羌乱

民族矛盾之下,掩盖的其实是阶级矛盾罢了。

坦白来讲,桓、灵二帝在明君辈出的两汉王朝算不上富有才干的君主。

但他们为了国家,镇压羌乱,打压世家豪右,也选任过贤良的大臣治理凉州,努力过,反抗过。

换在清平之世,或许能得到更好的名声。

但是,这是汉末,是小冰河期,是民族迁徙大浪潮,是士族盘根错节,即将发展到顶峰之时,桓、灵二帝注定了要为羌人战争负责。

想到这些,刘云望向身旁的芸芸众生。

要说羌人和汉人有什么区别吧。

也未必,大部分羌人也都是黄皮肤,棕眼睛,和汉人一样是古羌人的血脉。

他们喜欢清正廉洁的官员,憎恨贪官污吏。

喜欢平静安宁的农耕生活,讨厌战乱纷扰。

他们本就是汉王朝民族的一部分。

刘云并不像关东士大夫一样,用极端排外的眼光看待任何族群。

因为本质上,羌人和承受不了重税剥削而起义的汉朝农民没什么区别。

在汉朝崩溃后,无论是关西的豪右还是羌人都过了几十年自治的生活。

他们已经习惯了不被人压迫。

但是,曹操席卷关中后,有一个叫夏侯渊的男人拿起了屠刀,让他们重新看到了关东士大夫对边郡生灵的傲慢。

这一刀,也重新点燃了凉州人的憎恨。

为了让凉州人认识到,刘备政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