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o4o章 如何真正展(3 / 3)
>
顾十七深有感触地说:“是啊,还要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民的高水平医疗、教育、住房、养老保障,让人们不再为了生存而焦虑,这样才能为人的自由展奠定物质基础。
就像那些被我们救出来的被拐孩子,要是他们的家庭能有更好的社会保障,或许就不会因为生活困难而让孩子陷入危险境地。”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不能忽视。”
林小蔓说道,“要摒弃那些空洞的宣传,通过真实的教育和公民实践,培育人们的共同体意识、互助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
核心是要克服‘异化’,让人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是社会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螺丝钉。
比如可以多开展一些社区公益活动,让大家在参与中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顾十七靠在沙上,望着天花板,语气沉重地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从‘国家社会主义’转向‘真正的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个‘去官僚化’和‘再民主化’的过程。
这要求掌握权力的政党-国家机器,要么主动让渡权力给社会,要么在社会压力下被动让渡权力,这其中的阻力可想而知。”
“先就是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固抵抗。”
林小蔓说道,“那些官僚特权阶层享受了那么久的特权,肯定不会自愿放弃。
他们可能会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阻挠改革的进行,甚至不惜破坏社会稳定。
其次,内外部的环境也很复杂,国内可能会有保守势力的反扑,国外还有资本主义世界的压力,他们肯定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
顾十七点点头:“还有历史与文化的惯性。
长期的集权历史,让社会缺乏民主传统和公民社会的土壤。
人们习惯了被管理,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要培育起成熟的公民社会,需要很长的时间。”
“但不管多难,这都是社会主义获得新生的唯一途径。”
林小蔓坚定地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人的自由解放,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只会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压迫工具。
就像苏联,之所以会解体,就是因为它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初衷,变成了一个官僚化、特权化的体制,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顾十七握住林小蔓的手,眼神里充满了希望:“这个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漫长的、渐进的,但方向明确的改革过程。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里提出过一个经典问题: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但如何防止这个‘专政’本身蜕变为一个新的统治阶级?我想,答案或许就在于,这个‘专政’从诞生之初,就必须包含深刻的民主内核和自我否定的基因,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让自身消亡,实现一个自由人联合体的真正愿景。”
窗外的霓虹渐渐暗淡,东方泛起了一丝鱼肚白。
顾十七和林小蔓相视一笑,虽然前路充满挑战,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这场深夜的讨论,不仅让他们对社会主义的展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他们为实现公平、正义、民主的社会而奋斗的决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