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何以报德(1 / 2)
独孤伽罗忽然郑重问道:“最后一个问题,若那人始终不悟,始终见僧便打,又当如何?”
顾十七站在渐浓的暮色中,目光澄澈:“那便度他到不能再度的那一刻为止。
正如地藏菩萨所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这不是时间问题,不是结果问题,而是心问题。”
他合掌作别:“菩萨度生,无有疲厌。
为什么?因为菩萨不见有众生可度,不见有度化之功,只是本分事而已。”
独孤伽罗伫立良久,看着顾十七渐行渐远的背影,忽然高声问道:“那你呢?若是你遇到那样的人,你会怎么做?”
顾十七没有回头,声音随风飘来:“我先避开他的拳头,再寻机请他喝杯茶。
茶苦回甘,犹如人生,何必着急呢”
声音渐远,融入暮色钟声之中。
独孤伽罗独立良久,若有所悟。
远处山寺的灯火次第亮起,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明灯,照亮着迷途者的归路。
古寺钟声余韵未散,顾十七与独孤伽罗已行至后山亭台。
远处山峦叠翠,近处溪水潺潺,本是一派宁静景象,独孤伽罗的问题却让空气陡然凝重。
“那些犯了深重恶业的恶人,那些大妖魔,他们只要把屠刀放下,就能加入佛教,成为佛教的护法。”
独孤伽罗目光如炬,直视顾十七,“我想请问你,这对那些死去的冤魂公平吗?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顾十七没有立即回答。
他俯身拾起地上一片落叶,叶脉纵横,犹如命运交织。
“姑娘这个问题,问到了佛法中最深层的慈悲与智慧。”
他终于开口,声音沉静如古井水,“我们先不说佛教,先说一个故事。”
独孤伽罗挑眉,却没有打断。
“从前有个村庄,有一恶霸,欺压乡里,无恶不作。
一日,他失手打死了一个年轻人的父亲。
年轻人立志报仇,苦练武艺十年。
终于有一天,他找到了已经老去的恶霸。”
顾十七将落叶轻轻放入溪流,看它随水漂去:“你猜如何?那恶霸这些年来,因悔恨而暗中帮助了许多人,甚至救了几个落水孩童的性命。
年轻人举刀欲砍时,看到了恶霸满头的白和悔恨的泪水,看到了墙上挂着的‘功过格’,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这些年赎罪的善行。”
独孤伽罗沉默不语。
“年轻人最终放下了刀,”
顾十七继续说,“不是因为原谅,而是因为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杀死一个已经悔改并向善的人,并不会让父亲复活,只会让世界上多一个杀人犯,少一个行善者。”
溪水淙淙,仿佛在诉说无尽的往事。
“回到姑娘的问题,”
顾十七转向独孤伽罗,“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八个字,被许多人误解了。”
“哦?如何误解?”
“许多人以为这是说恶人可以轻易逃脱罪业,实则不然。”
顾十七摇头,“‘立地成佛’不是即刻成就圆满佛果,而是指即刻开启成佛的可能性,觉悟的本性开始显现。
但过往罪业,丝毫不爽,必须偿还。”
远处传来僧侣的诵经声,低沉而庄严。
独孤伽罗追问:“如何偿还?”
“佛教讲因果律,不是‘因果报应’那么简单,”
顾十七解释,“因果如同一枚种子,需要缘分的土壤才能生长结果。
恶人放下屠刀,是改变了‘缘’,使恶业的种子失去生长的条件,但种子本身还在。”
他顿了顿:“而那些成为佛教护法的大妖魔,他们的‘护法’之路,正是偿还罪业的过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