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盛夏的星光(1 / 2)
第三十五章《盛夏的星光:一份录取通知书里的十年守望》
2o14年那个蝉鸣聒噪的午后,快递员的敲门声惊飞了窗台上的麻雀。
女儿颖颖赤着脚冲过去,攥着牛皮纸信封的手指微微抖。
当"
青岛大学"
四个烫金大字跃入眼帘时,满室的暑气仿佛突然凝结成了晶莹的露珠,在全家人的眼眶里打转。
阿梅的围裙还沾着面粉,她举着沾满油渍的手,颤抖着抚摸录取通知书上凸起的校徽,滚烫的泪珠啪嗒啪嗒砸在"
临床医学"
的专业名称上。
这份录取通知书的重量,只有我们全家最清楚。
记得初中时,颖颖总在台灯下写到凌晨,阿梅就坐在旁边织毛衣陪着,困得直点头也不肯先睡。
岱崮四中的三年,是无数个披星戴月的清晨与深夜。
天还没亮,阿梅就踩着露水去早市买最新鲜的鲫鱼炖汤,只为给女儿补营养;晚自习后,无论冬夏,她都骑着电动车在校门口一等就是两小时。
有次大雪封路,她推着车在冰面上走了三公里,到学校时裤脚都结了冰碴,却笑着把保温桶塞进颖颖怀里:"
还热乎呢,快喝。
"
临沂一中的三年,是女儿独自跋涉的1o95个日夜。
15o公里外的校园里,她褪去稚嫩,学着自己整理被褥、应对突的感冒烧。
清晨五点的路灯下,总映着她抱着书本走向教室的身影;深夜宿舍的走廊里,她借着应急灯的微光背诵知识点。
食堂里最便宜的饭菜,图书馆最偏僻的角落,都藏着她的倔强与坚持。
生病时自己挂号买药,难题解不出时就反复查阅资料到深夜。
那些无人陪伴的时光,她将思念化作笔尖的力量,用一本本写满批注的笔记、一次次挑灯夜战,在异乡的土地上,浇灌出梦想的花。
摆宴那日,贾庄如意餐馆张灯结彩,大红绸缎从屋檐垂落,金色"
喜"
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十五张大圆桌错落有致地摆满厅堂,桌上早备好了丰盛菜肴,热菜蒸腾的雾气与空气中飘散的酒香交织。
宾客们络绎不绝,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有人捧着鲜花,有人提着礼盒,纷纷向我们道贺。
长辈们围坐闲谈,眉眼间皆是欣慰;同龄的亲友则掏出手机,记录下这热闹的场景。
孩子们穿梭在席间,清脆的笑声不时响起。
整个餐馆沉浸在一片喜庆欢腾的氛围中,浓浓的喜悦几乎要溢出门窗。
阿梅特意换上了压箱底的红色旗袍,鬓角别着女儿送的珍珠卡。
她捧起酒杯声音微微颤:"
这孩子从小就懂事,知道心疼人我这个当妈的,不过是尽本分。
"
餐桌前的亲友们红着眼圈鼓掌,姑姑们偷偷抹眼泪,舅舅端起酒杯说:"
这杯酒,敬咱们老高家的骄傲!
"
远处的巷口传来熟悉的车铃声,是颖颖的班主任骑着那辆旧自行车来了。
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笔记本,扉页上密密麻麻写满寄语:"
你总说自己笨,可我知道,那些别人玩耍的课间,你都在办公室缠着我讲题;那些生病烧的日子,你也要把作业写完才肯休息"
说到动情处,这位平时严肃的数学老师也红了眼眶。
餐馆里的欢声笑语飘得老远,邻居本家四奶奶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来,从蓝布手绢里掏出个红包:"
妮儿,买点喜欢的书。
"
颖颖执意不收,老人却硬塞进她手里:"
拿着!
你小时候总帮我搬菜篮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