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崮鑫果业的银色传奇(1 / 3)

加入书签

第十二《崮鑫果业的银色传奇——记蒙阴冷库第一人于风军》

蒙山北麓的晨雾中,那座银色的冷库像头巨兽俯卧在贾庄平原上。

2oo4年深秋,当我的表哥于风军在这片荒地上打下第一根桩时,没有人想到这个举动会改写整个蒙阴蜜桃产业的历史。

作为崮鑫果业的创始人,于哥身上永远带着创业者的凛冽气息。

他常穿一件西服西装革履,口袋里装着"

将军"

香烟,二十元一盒的包装在果农的"

大前门"

堆里格外显眼。

但正是这个总爱眯着眼打量冷库温度计的男人,用两座现代化冷库搭建起蒙阴蜜桃通往全国的桥梁。

第一座千吨级冷库建成那年,我家的收购点成了最繁忙的中转站。

每天清晨五点,天还泛着鱼肚白,果农的独轮车三轮车就排起了长龙。

于哥亲自坐镇质检台,戴着白手套的手指在桃子表面轻轻摩挲,"

有伤的挑出来,虫眼果单独放筐!

"

他的嗓音带着金属质感,在轰鸣的机器声中格外清晰。

记得那年霜降来得早,三万斤鲜桃急需入库,于哥带着二十个工人连轴转了两天一夜,饿了啃口烧饼,困了就用凉水冲脸。

当最后一箱桃子推进冷库时,他倚着货架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半块硬邦邦的煎饼。

2oo9年的气调冷库建设堪称壮举。

这座万吨级现代化仓储中心里,于哥引入当时最先进的德国制冷设备,墙面用进口聚氨酯保温材料,连地面都铺着防滑环氧树脂。

开业那天,北京新地的王老板摸着零下18度的冷气叹:"

老于,你这冷库能存住月亮!

"

更绝的是他独创的"

梯度降温法"

,让蜜桃在24小时内从3oc降到-1c,最大限度保留了果香。

那年冬天,广州江南市场的档口前,蒙阴蜜桃包装箱上凝结的水珠,成了最生动的广告。

最难忘的是2o12年的暴雨夜。

旺庄暴涨,冷库排水系统面临崩溃。

于哥光着脚站在齐膝深的水里,指挥工人用沙袋筑堤。

当看到果农老张的二十箱鲜桃即将被淹没时,他二话不说跳进积水中,用肩膀扛起木箱就跑。

事后清点损失,他的冷库是方圆二十里唯一没有进水的仓库,而他自己却因重感冒住院三天。

出院那天,果农们自组织了车辆,载着锦旗和鸡蛋来探望,车队从医院排到冷库门口,成了蒙阴街头最动人的风景。

那些年的冷库大院,永远弥漫着蜜桃的香甜和烟火气。

包装车间里,几百名工人戴着蓝色头巾,像蝴蝶般在桃堆间飞舞;装卸区的叉车来回穿梭,车灯在夜幕中划出金色轨迹;办公室里,于哥的"

将军"

烟味混合着计算器的滴答声,在墙上泛黄的收购表间缭绕。

果农老周曾说:"

于老板的冷库比银行还可靠,把桃子存进去,就像把钱存进了保险柜。

"

时光流转,当智能温控系统取代了人工巡检,当电商直播改变了销售模式,于哥也到了退休的年纪。

如今他常坐在果园的老槐树下,望着远处现代化的冷链物流中心,手里依然着"

将军"

香烟。

去年深秋,我陪他重访老冷库,锈迹斑斑的铁门打开时,一股熟悉的冷气扑面而来,恍惚间又看到二十年前那个在机器轰鸣声中忙碌的身影。

"

崮鑫"

二字,是蒙山崮与鑫财富的组合,更是于哥那代创业者精神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