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合纵连横上(2 / 4)
暴乱,对外,还得随时防备第三方的突袭。
况且南唐百姓对于自己属国的忠诚度奇高,倘若真的有举国沦陷的事情生,要成功兼并这方水土,绝非一代之功。
这些,同样是太子夏承端仍然犹豫不决,并未痛下杀心的根本原因。
北境之事虽来得突然,毕竟矛头指向并非南唐,故此他存在着侥幸心理。
夏承端生性本就温和,这次夏高帝的急症来得匆忙,教他毫无准备。
不做就不错,他思来想去都想着不如拖延一段时日,等到夏高帝身体好些自有定夺。
只是他并没有想到的一点,在于这次的对手既不是历经数百年的大梁朝廷,也不是做事有规有矩,丝毫不做无用之事的北凉。
这次睿王却放下与大梁之间的意气之争,主动提议南唐参与其中,与其他两国共同设立联军,形成足以抵抗北境部落的战线,只因就连他都敏锐地嗅出其中不同寻常的味道。
北境之事,若是没有妥善处理,就会演变成由野蛮支配文明的极端变故。
到时候不能保全的,可不单单是大梁与南唐的部分疆土,甚至是对于整个中原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
也是正因此,睿王罕见地与自己并不喜欢的侄子楚王夏泽达成了难得的默契,势必说服夏承端认清现状,当机立断。
除了借由燕云殊之口,事无巨细地复述孙府那些杀手的灭绝人性之外,夏泽也托沈亦清写明了极乐楼里所见所闻,以及这些北境人幕后组织的可怕。
他清楚自己这个皇兄的脾性,知道他并非生性软弱又或是罔顾民众性命安危之人。
只要有确凿的证据帮助他看清楚眼前南唐有进无退的形势,其余的,夏承端也自有分数。
与此同时,燕云殊早就料到这次回到京都,恐怕梁成帝就连六万兵马都未必会尽数批准。
以大梁那帮军机阁老一贯的处事方式,甚至可能会愚昧固执地觉得这是借机损耗北凉实力的大好时机。
依照沈亦清先前的推断,万安至少有四万兵马。
可是沈亦清终究有些拿不准,同时私下里给燕云殊说出了她的担忧,如果北境人真的都是他们所见过的那样麻木不仁,难保不会在饮食起居上也有异于常人。
人的极限是忍耐七日的饥饿,若是在此基础之上,恐怕万安可能会容纳近三十万北境人。
她非常希望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毕竟满打满算,三日之内北凉和大梁加起来也只有十二万人。
何况,没人知道在看不见的地方究竟藏了多少北境人。
宋致曾和沈亦清提过,他根据过往北境部落的史料记载,统计过至少能有三百万的人口。
假使北境蓄意部署,并且早在几年前就计划这件事情,依照三分之一的数字,则是一百万人。
而这个数字,还是在十年之前,也只算上了相对开化的几个部落,同时没有算上人口的繁衍与部落的扩张。
保守估计,恐怕集聚北境十分之五六的兵力,就能达到七十万人。
大敌当前,所有的军力调配都有计数,牵一而动全身。
倘若真的像燕云殊猜测的那样,那么除非南唐愿意出兵,否则这将是必败之仗。
纵使每一个士兵都能以一当十,战至最后一刻,人力终有尽时。
他们亲眼所见孙家的尸山堆积成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真要在万安城中爆类似的巷战,那么就算不是将人的最后一分气力榨干,都可以凭借数不清的尸体活生生将对手活埋。
眼下南唐参与与否,不仅直接决定了战事下一步的走向,同时关乎中原局势。
可这些,却都是北凉一定不能知道的内情。
毕竟依照萧念的秉性,他一定不会做出任何对自己不利的决定。
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