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大臣徐宁(2 / 6)

加入书签

誉,人们对他的政绩赞不绝口,史书更是称赞他“颇有政声”。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就在这一年,镇守一方的将领苏峻,以朝中大臣庾亮独揽大权、专横跋扈为由,悍然发动叛乱,并亲率大军直扑京城南京,这场动乱在历史上被称为“苏峻之乱”。得知此消息后的桓彝义愤填膺,毫不犹豫地立即集结起一支忠义之士组成的军队,准备赶赴南京去讨伐叛军。与此同时,他还迅速做出部署:一方面,派遣手下得力战将朱绰率军前往芜湖,主动出击迎击叛军;另一方面,则紧急向朝廷呈报当前严峻的军情,请求支援。

此时,坐镇于南京城中的庾亮得知苏峻来势汹汹,也是心急如焚。他当机立断,派遣大将司马流率领部队火速赶往慈湖一带抵御叛军的进攻。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双方刚一交锋,话说那司马流所率之部,刚刚踏上征途便遭遇了一场极其惨烈的溃败,损失可谓异常惨重!司马流本人更是不幸战死沙场,令人扼腕叹息。然而,朝廷并未因此退缩,旋即命令桓彝率军继续进击讨伐叛军。

桓彝深知宣城的城防甚是薄弱,难以抵御叛军的猛烈进攻,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果断决定先行撤退至广德暂作休整。可是,局势依旧不容乐观,广德似乎也并非久留之地。于是乎,桓彝再次做出决策,率领部队退守泾县,并在乌溪岭迅速构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准备以此来顽强抵抗叛军的攻击。

就在这战火纷飞、人心惶惶之际,许多州郡眼见叛军气势汹汹、锐不可当,心中不禁生起怯意,纷纷派出使者前往叛军营地,表示愿意求和并归顺于他们。就连桓彝手下的一些部将见此情形,也开始劝说他不妨暂且佯装与叛军议和,以此避开叛军锋芒正盛之时,从而保全自身实力。

然而,桓彝听闻此言后却是怒发冲冠,厉声痛斥道:“我身受国家的深厚恩泽,理应为国捐躯,至死方休!怎能容忍自己忍受屈辱和玷污,去与那些丑恶叛逆之人互通消息?即便最终不能战胜敌人,这也是命中注定之事罢了!”言罢,桓彝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奋勇抵抗到底,毫不退缩。

紧接着,桓彝派遣麾下得力将领俞纵牢牢守住泾城的重要门户——石兰。谁曾想,那狡猾的苏峻竟然暗中调遣兵力,从东南方向出其不意地发起了包抄袭击。尽管俞纵指挥有方,将士们拼死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石兰防线还是被叛军攻破。

叛军乘胜追击,直逼泾城城下。此时的泾城已然成为一座孤城,形势岌岌可危。但桓彝毫不畏惧,亲自登上城头指挥作战,坚决拒绝了叛军的多次劝降。城中军民在他的激励下,同仇敌忾,誓与城池共存亡。奈何双方力量悬殊实在太大,经过数日激战,泾城最终还是被叛军攻破。在那惊心动魄、险象环生的撤退路途之中,他遭遇了穷凶极恶的叛军袭击。尽管他拼尽全力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最终惨遭叛军残忍杀害,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五十三岁这一年。

这位不幸遇难者离世之后,宣城有位名叫纪世和的义士听闻此事,内心悲痛不已。出于对逝者的敬重与怜悯之情,纪世和不辞辛劳地收集起他的遗骸,并将其妥善安葬在了城北小镇的东门渡处。

时光荏苒,局势变幻莫测。不久之后,苏峻率领大军攻入了南京城,一时间城中人心惶惶。而原本掌握朝政大权的庾亮见势不妙,只得匆忙出逃以避祸端。自此,苏峻得以独自掌控朝廷政权,一时之间权势滔天。

然而好景不长,时间如白驹过隙般转瞬即逝,仅仅只过去了些许短暂的日子,历史的车轮便来到了咸和四年,即公元334年。在这一年里,苏峻那令人发指的恶行,就如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终于引发了众人心中压抑已久的愤怒与反抗之火。

此时,远在荆州之地的刺史陶侃挺身而出,他深知苏峻之恶若不除,天下百姓将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