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大臣徐藻(2 / 4)
御归天之际,司马曜被册立为皇太子,并顺理成章地继承了大统,彼时的他方才年仅十一岁。起初,大司马桓温肩负着辅佐新帝的重任,但好景不长,仅仅一年之后,即公元373年,桓温便与世长辞。此后,朝政大权暂时落入了从嫂崇德太后褚蒜子之手,由她临朝听政,代行天子职权。
直至太元元年(公元376年),太后决定归还政权,自此以后,国家的实际权力开始由以谢安为首的陈郡谢氏所掌控。而就在太元二年(公元377年),谢安慧眼识珠,力荐自己的侄儿谢玄出任兖州刺史一职,并令其镇守广陵一带。在此期间,谢玄更是成功组建起一支声名远扬、战力彪悍的军队——北府兵。这支精锐之师在日后的诸多战役中屡建奇功,为东晋王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政治舞台上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歇。太元八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淝水之战过后,东晋王朝内部的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时,立下赫赫战功的名臣谢安,却因司马曜对其日渐疏远和猜忌而备受冷落。最终,太元十年时,这位功勋卓着的大臣与世长辞。紧接着,太元十三年,谢安之侄谢玄也离开了人世。至此,曾经权倾朝野的谢氏家族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其手中掌握的权力逐步被司马道子所接管。随着这一系列变故的发生,司马氏的皇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与此同时,司马曜还积极推行赋税改革,旨在调整国家财政收入结构,减轻百姓负担。早在太元二年,他便毅然决然地撤销了原有的以亩为单位的征税制度,转而采用以人口为单位的征税方式。按照新规定,那些正在服役的人无需交税。这项举措无疑给广大民众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喘息之机。然而,到了太元八年,朝廷为充实国库、应对各种开支需求,又决定增收税米,要求每人缴纳五石。尽管如此,经过多年的发展治理,至太元末年终归迎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此时,天下无战事纷扰,社会秩序井然,百姓们能够安心从事生产劳作,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军事成就:
公元383年,即太元八年,这一年注定要被载入史册。当时,前秦皇帝苻坚亲率浩浩荡荡的百万雄师南下,旌旗蔽日,战鼓雷鸣,其势如排山倒海般压向南方的东晋政权。面对如此来势汹汹的强敌,东晋朝野上下一片恐慌,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司马曜展现出了非凡的胆略和决断力。他当机立断,任命谢安为征虏将军,全面统筹抵御前秦大军的战事;同时,又委以谢玄重任,让其担任前锋都督,率领精锐部队冲锋陷阵。
在这场生死攸关的大战中,东晋军队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尤其是谢玄所部,他们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战术优势,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兵力部署,对前秦军展开了一系列凌厉的攻击。终于,经过数日的激战,淝水之畔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东晋军队犹如猛虎下山,锐不可当,一举大破敌军。战场上杀声震天,血流成河,前秦军被杀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此役过后,东晋军不仅俘虏并斩首敌军数万人,还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其中包括苻坚乘坐的豪华车辇以及装饰着云母片的马车。这场辉煌的胜利成功地遏制了前秦的南侵势头,保卫了东晋王朝的安全,也使得东晋的国运得以延续下去。
文化贡献:
早在宁康三年(公元375年)的时候,司马曜便在谢安兄弟等人的精心组织之下,亲自参与主持了朗读《孝经》的活动。自此以后,他对于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广泛涉猎。他时常接见那些德高望重的儒家学派学者,虚心请教,共同探讨治国理政之道。与此同时,他还大力提拔和重用像范宁、徐邈这样博学多才的儒生,委以重任。在司马曜的倡导和支持下,儒学在东晋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弘扬和发展。
到了太元六年(公元381年),司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