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大臣徐广(3 / 4)

加入书签

转动。转瞬间便来到了元嘉二年,也就是公元425年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就在这一年,徐广这位历经风雨沧桑的智者,终于结束了他漫长且充实无比的人生旅途,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七十四岁高龄。

虽然徐广已然逝去,但是他生前留下来的那些凝聚着智慧与心血的成果,却如同夜空中璀璨的星辰一般,永远散发着耀眼夺目的光芒。尤其是他精心撰写而成的《答礼问》这部着作,其中涵盖了多达一百余条精妙绝伦、发人深省的问答内容。即便到了今时今日,这些珍贵的文字依然被广大民众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之中,成为了后代子孙们不断汲取知识养分、深刻领悟为人处世之道的无价之宝。

说起徐广这个人,就连当时威名赫赫的刘裕都对他赞不绝口,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身为秘书监的徐广先生啊,真可谓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他那渊博的学识简直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而且他的品德更是纯洁质朴、高尚无暇,恰似那生长在污浊池塘之中却依旧能够保持自身洁净无瑕的青色莲花一般,令人心生敬仰之情。”不得不说,这样的称赞对于徐广而言绝对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

主要成就之冰雹为害上书

在那个时候,狂风大作,伴随着硕大的冰雹从天而降,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灾害。徐广目睹此景,心急如焚,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向高祖呈上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书信。

信中,徐广这样写道:“大风和冰雹造成如此巨大的危害,然而它们未必仅仅只是天灾而已。回顾古代那些圣贤之人,每当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他们总会心怀敬畏与恐惧,并以此为契机努力修养德行。实际上,这正是一种能够重振朝纲、兴盛国家的有效途径啊!”

接着,徐广回忆起往昔自己曾在高祖麾下效力的岁月,感慨万分地道:“当初您刚刚举义之时,那真是威风凛凛、神勇无比啊!顺应天命、顺从民心,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地平定了叛乱。不仅如此,您还始终保持着谦逊谨慎的态度,生活节俭朴素,日以继夜地辛勤操劳,正因如此,才使得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们能够在短时间内重获安宁,这般成效可谓显着非凡,令人赞叹不已!”

然后,徐广话锋一转,诚恳地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近些日子以来,事务繁杂众多,所取得的战功也是数不胜数。然而,由于工作量过大,有些功臣的功绩未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记载;同时,国家政事千头万绪,要想一下子将所有纷繁复杂的琐事都处理妥当,确实并非易事。此外,部分法令制定得过于细致严密,导致朝中的群臣们心生畏惧。虽然如今粮食丰收,价格低廉,但民众的品性却并未因此而有所改善。再者,行政机构的设置出现了重叠冗余的现象,可奇怪的是,盗贼依旧频繁出没,抢掠之事时有发生。”的确如此啊!风俗一旦败坏想要扭转过来绝非易事,而且某些人心中所怀有的怨恨也难以轻易消除。遥想当年义熙年初之时,情况与现今相比着实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究竟是为何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喜爱安稳、渴望安宁乃是黎民百姓与生俱来的本性;习惯于遵循传统习俗,对那些标新立异、离经叛道之事心生厌恶,则是人之常情,也是所有人共通的特点所在。总而言之,奖赏与惩罚理应顺乎民心民意,表扬与批评也需符合众人之心。唯有如此行事,朝廷上下才能相安无事,社会方能稳定和谐,而您这位公正贤明的大人其威望必定会愈发崇高,令人敬仰有加。我此番言论或许并无什么高深莫测的大道理,但我衷心地期望明公能够私下里仔细揣摩一下我这微不足道的一片赤诚之心呐!

赐予官职上表

徐广上表说:“我年老力衰,上朝朝拜总是缺席,在都城居住,只会更增加我的懈惰行为。我家祖坟在晋陵,自己又在京口长大成人,我常恋忆故旧,回忆当年,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